■文/图 付二红
在化身台兴国寺千佛观音殿前,坐落着一口大铁钟。这口铸于清朝末年、用于祈福的铁钟曾在水底“沉睡”近60年,铭刻着一段难忘的抗战记忆。
2004年4月5日晚上,当时的郾城县文化局接到群众来电,反映在市区沙河老大桥西200米,有市民打捞到了文物——一口大铁钟。收到消息,该局迅速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了保护。而后,又组织人将大铁钟运到了县博物馆。
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心处理,钟上的斑斑锈迹逐渐褪去,大铁钟露出了“真容”。此钟高约1.3米,底部一圈周长约3.1米。钟顶有两条龙,造型别致。盘龙下有4个穿孔,便于悬挂。下面是八个莲花角,有四个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钟的肩部有用双线铸造的八个字:“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钟身有八个面,四个面铸有花纹,花朵叶脉线条流畅。另外四个面铸的是汉体真楷铭文,字的间隙匀称,排列有序,只有少数字辨认不出。这些文字主要记载的是铸钟的工匠、庙里的主持以及参与铸钟的人士。在铭文的最后有“大清国河南开封府直隶徐州郾城县东十里蔡金保烈女村公仪供奉东岳庙造神铁钟重百余斤,宣统庚戌年三月十五日立”的字样。公仪,是官家的礼仪。根据钟上文字“郾城县东十里”来分析,指的是前周村、后周村、张胡魏村一带,“烈女村”便是张胡魏村。而大铁钟最初就安放在此地的周大庙。
通过走访和资料搜集,我了解到大铁钟不仅是群众捐资铸造、用来祈福的器物,它还在抗日战争时发挥过特殊的作用。1944年5月2日,在日军攻陷临颍县城后,漯河保卫战打响了。为抗击日军进犯,国民党军在沙河两岸自东向西修筑了数里长的防线。期间,日军的飞机多次轰炸郾城(漯河),为了能在发现飞机踪迹的第一时间通知更多人提防轰炸,在警报器坏掉的情况下,有人提议用大铁钟代替警报器。因此,大铁钟被拉到沙南红十字会(现市三中南边)。在抗日烽火中,漯河人以钟声为信号,解决了没有警报器的问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的一日,周大庙附近的10多名村民套上马车,前往沙南,准备将大铁钟运回来。装着大铁钟的马车走到美国医院(基督教堂原址)河坡沙滩上准备渡船时,沙河上游响起了枪炮声。顷刻间,人慌马惊,车轱辘陷入沙滩,一时间动弹不了。为了安全,人们便先四散隐蔽起来。待危险解除后,人们又赶到现场,不巧的是,此时河水上涨迅猛,连马车带铁钟都被河水冲走。直到2004年,在沙河里“沉睡”了近60年的大铁钟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