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新华字典》(第12版)451页对“叔(shū)”的解释有三个义项:1.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叔、季做次序,叔是第三。2.叔父,父亲的弟弟。又称跟父亲同辈而年纪较小、没有亲属关系的男子(叠):叔侄〡大叔。3.(叔子)丈夫的弟弟:叔嫂〡小叔子。“叔”右边为“又”,在字中作形旁表义,从“又”的字大都跟手的动作有关。“叔”的本义应是一种动作,《新华字典》所释义项不是“叔”的本义。我们通过《说文解字》探寻这些义项跟它本义的关联。
《说文解字·又部》:“叔,拾也。从又,尗(shú)声。汝南名收芋为叔。”“叔”是形声字,“又”作形旁,表示其意义与手的动作有关;“尗”作声旁,表示读音。有观点认为,“叔”是“尗”的分化字。古文字“尗”是象形字,上像豆的茎枝叶,下像豆粒形,本义指豆;后在“尗”上加“又”造“叔”表示拾取义;又在“叔”上加“艸(艹)”造“菽”表示本义豆,“尗”字逐渐不用。“叔”的本义是拾取。“汝南名收芋为叔”,即是说,东汉时汝南郡称收芋头为“叔”,清代段玉裁注曰:“言此者,箸商周故言犹存于汉之汝南也。”说明商周时代的古语还存在于东汉汝南一带的言语中,今天,漯河、周口一带仍称收芋头、收红薯的动作为“叔”(chū),客家方言黎川话中称“扑粉”为“叔”,表示的也是动作,这些是“叔”的本义及其直接引申义在方言中存留的见证,只是读音与普通话稍有差别。
“叔”为什么表示“伯仲叔季”和“叔叔”的意思呢?段玉裁在“叔”下注:“叔,少也。于其双声叠韵假借之,假借既久,而叔之本义鲜知之者,惟见于《毛诗》而已。”原来,因为“叔”与“少”声母相同、读音相近,人们借用本表示拾取义的“叔”替代了“少”,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假借现象。久而久之,“叔”只承担“少”的意义,其本义就很少人知道了。但在战国时期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的古文《诗》中还有用例,如《诗经·豳(bīn)风·七月》“九月叔苴(jū)”的“叔”指的就是拾取,这句话再现了秋天农民拾取麻子的情景。
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故训汇纂》“叔”条下注:“伯仲叔季,为少长之次。‘叔’,则‘少’之假借字也。”兄弟排行第三,自然是年少的;父亲的弟弟,也是比父亲年纪较小的,诸如此类的意义都跟“少”义有关,于是就用“少”的假借字“叔”来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