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飞
1980年3月,河南省豫剧流派会演在郑州举行。刘法印演唱了沙河调《黄鹤楼》中周瑜的唱段,以独树一帜的表演和略显粗犷的唱腔征服了现场观众,也让几乎在豫剧界销声匿迹的沙河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刘法印(1922年~1989年),上蔡人,以“垫窝”之艺名享誉沙河两岸。刘法印和其兄刘双印均自幼学戏,刘双印后来还在漯河砖桥李虎润创办的窝班教戏,培养出沙河调第一个女演员王琳及庆五、庆喜、庆元等名角。刘法印早年在漯河师承沙河调名家贾窝学艺,因在同科中年龄最小,故被戏称为“垫窝”。他在漯河期间,沙河调一些著名演员,像擅长武戏的刘喜禄和何麻子、丑角穆保、武净张金斗、红脸毛老道、刀马旦徐艳琴、杂技出身的武打演员王大利等经常在漯河聚会,他跟随这些名家学会了《黄鹤楼》《提寇》《拜帅》《翠屏山》《南阳关》《截江》等一大批沙河调剧目,还学到诸如“盘椅”“滚刀”“二起倒挂”“咬牙切齿”等不少绝招。他工文武小生,15岁首演《提寇》《黄鹤楼》,后在数百个剧目中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以擅演周瑜闻名,被誉为“活周瑜”。其唱腔以大本嗓为主,韵味悠长,沉稳耐听,在同时代的豫剧男演员中,是唱功及武功俱佳的佼佼者,代表剧目有《黄鹤楼》《中秋之夜》《满江红》《逼上梁山》等。
漯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抗日战争爆发后,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李景萼等豫剧名家经常到这里演出。利用这个机会,刘法印熟悉了豫东、豫西和祥符调的不同唱法,领略了豫剧名家风格各异的演唱艺术。他博采众长,在艺术表演上逐渐形成端庄大方、刚健洒脱、细腻含蓄的艺术风格。他演出过百余出各种类型的传统戏,塑造了寇准、周瑜、杨蕃、杨香武、杨业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1964年,他随南阳剧团回到阔别多年的漯河巡回演出。听说“小垫窝”回来了,不少戏迷夜里就睡在剧院门口,排队等候买票;他演出时,热情的戏迷竟挤倒了戏院的院墙。
几年前,笔者和现在已故的著名作家田中禾先生小聚。先生写小说是大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和刘法印有一段故事。
刘法印后来从漯河到南阳唐河生活,田中禾先生的老家就在唐河。
刘法印是带着妻子一起到唐河的。妻子因为喜欢他的戏而不顾一切追随他。不久,他们的孩子出世。
有了孩子,按照河南的惯例要“送粥米”。
所谓“送粥米”,有的地方叫“吃面条”。在男孩生下第八天、女孩生下第七天的时候,妻子的娘家要来表示祝贺,并送一应慰问品来。亲戚朋友也会在这天赶来祝贺,这个时候男方就要摆下酒席,大宴宾客。
刘法印的妻子是私下追随他而来,和娘家已经没了联系,想让娘家来“送粥米”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刘法印的众多拥趸经过商议,最终想出一个能弥补娘家人不到场的遗憾的办法。
田中禾先生的母亲开了个杂货铺,平时乐善好施,在县城有着极好的人缘。于是,刘法印的拥趸就动员田中禾母亲认刘法印的妻子为干闺女,然后以娘家人的身份去为干闺女“送粥米”。老太太本就十分喜欢刘法印的戏,有街坊邻居出面说合,自然不会拒绝。于是,她就作为娘家人为此时尚不熟悉的干闺女送了“粥米”,大家皆大欢喜。刘法印从此就成了老太太的干女婿,和田中禾以兄弟相称。
后来,田中禾大学肄业,刘法印还让他到自己所在的剧团做了临时工。虽然在剧团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后来的作品中涉及戏班、唱戏之类的情节,大都得益于这段生涯。
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时,刘法印代表“沙河调”参加,演出拿手好戏《黄鹤楼》,仍饰演剧中的周瑜。他以古朴又略带沧桑的唱腔唱出“坐荆州,恨孔明,只长了他的威风灭了本督我的能……”时,博得与会专家和省戏剧界同行满堂喝彩。那时刘法印已年届花甲。正是因为这次演出在专家、观众和河南戏剧界产生的强烈反响,中国唱片社专门为他灌制了唱片,河南电台和电视台为他录音录像,上海音像出版社还出版了盒式磁带在全国发行。他这次演出的剧本,就是田中禾整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