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悠
用“袅袅”来形容秋风,大约始于屈原。在《九歌·湘夫人》里,他衣袂飘飘,深情地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起于洞庭湖畔的一阵秋风随着他的歌声一路袅袅,激荡人间几千年。此后的诗句,无论是唐代杜甫的“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白居易的“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还是宋代张耒的“袅袅霜风吹碧梧,孤城残角奏单于”、张孝祥的“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都是洞庭秋风的余波。
是呀!还有比“袅袅”更好的词来形容秋风吗?它可以形容秋风的形状、秋风的颜色、秋风的味道、秋风的声音,甚至人走在秋风中的心情也是可以用“袅袅”来形容的。
吹面不寒是形容春风的。秋风虽凉,但底子是温热的。这温热里藏着夏风的缱绻,袅袅于绿树阴浓,袅袅于碧野万顷,袅袅于波光潋滟。处暑过后第二天,我在路口等红绿灯,无意中看见斜对面的一棵银杏树上,正飘落几片黄叶。这几片叶子一定是被秋风精心挑选过的,因为整棵树的叶子都青着,它们却着一身黄色。作为今秋的第一批落叶,在空中打着旋儿,像一群飞舞的黄色蝴蝶,最后轻轻地、缓缓地、袅袅地落在地上,仿佛盛夏的落款。
绿树阴浓是形容夏天的。到了秋天,秋风挥动看不见的画笔,将绿树染黄、染红。于是,土黄、鹅黄、金黄、半青半黄……黄得参差;粉红、油红、朱红、半粉半红……红得斑驳。走在秋风袅袅的路上,像走进斑斓绚丽的画卷,头顶流光溢彩,脚下落叶翻飞。空气中满是丰收的香甜气息,枝头饱满的果实,意欲把全部甘甜压进浓酒,我的心情也跟着香甜起来。
站在沙澧河风景区,看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秋风至,河面波纹袅袅起,是九天仙女纱衣上的飘带。秋天的河流充满了松弛感。如果它愿意,就带上天上的流云、两岸的稻香、不远的虫鸣,如果不愿意,就任尔东西南北流。
秋风袅袅秋虫鸣。在老家,秋风一起,秋虫们就开始欢唱,蝉不必说了,它是最敬业的歌手,唱都门帐饮的袅袅哀愁,唱兰舟催发的袅袅情丝,一唱千年,袅袅未断;从《诗经》里跳出的蟋蟀,在鲁迅的百草园里弹过琴,此刻在野、在宇、在户、在我床下,弹着亘古不变的秋天的序曲,余音袅袅绕梁,接我回梦里去;伏在木兰织机上的那只纺织娘,无须再雷响战鼓,无须再挥动长枪,朗月下、晚风中,袅袅地唱着唧唧复唧唧……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古代,秋风起时要准备冬衣,“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从吴地到边关,距离不及袅袅情丝长。“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秋风又起,远方的你如今过得怎么样?我想知道又害怕知道,情谊袅袅,还要再翻几座山、再越几道岭,才能到你身边?
只有初秋的风是袅袅的,轻盈而柔软。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那是季节往时光深处走了,在秋天的片尾曲奏完之前,北风已经呼啸着赶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