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3日 星期

落实“双减”政策 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海东

漯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持续优化课后服务供给体系,大力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工作,在常态化“双减”工作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以服务学生为核心,加强政府保障。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成立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厘清部门职责,切实保障“双减”工作高质高效,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推进课后服务教学环境提升,在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基础上,市财政累计下达上级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专项资金9095万元、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7084万元,统筹安排1592万元用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配套设施建设,为课后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障。

以师资优化为基石,加速人才培养。“双减”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期待。为巩固和深化“双减”成效,2021年以来,我市通过公开招教、公费师范生直录、人才引进等方式,多渠道选拔优秀人才,补充教师近2000名,优化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每年选拔10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切实提高乡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实行教师动态管理,结合学校布局和生源实际,对生源持续减少、教育教学功能不断弱化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进行整合撤并,归拢盘活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配备,激发教师活力。在市实验中学等30所学校开展“弹性上下班制”试点,切实保障教师休息时间,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实施“头雁”计划、群英计划,大力培育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目前,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名师工作室、7个中原名师工作室和294名省级名师、1902名省骨干教师。

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加快服务革新。建立第三方机构进校园遴选审核机制,加强日常监管。遴选3个协同育人实验区和30所实验学校,市教育局等4部门联合开展“家·驿站”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70个“家·驿站”示范站点,组织49所学校开展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功能,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新格局。

加强“双减”课题研究,提升作业设计质量。聚焦我市开展“双减”工作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双减”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解决方案。目前,53个课题已结项。加强作业管理,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建立“市级规划、县区推进、学校落实”三级联动作业管理机制,加强作业内容、形式、总量的科学统筹,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并择优在线上展示,引导广大教师分层设计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目前,评出作业设计优秀案例698个。

坚持“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扎实推进“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积极承办2024年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长杯”暨河南省传统特色学校比赛、河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开展“阳光大课间”、校园艺术节等活动,深化劳动教育,展示劳动教育成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助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以宣传引领为手段,加强正面引导。在《漯河日报》设置专栏,持续宣传课后服务工作成效,先后推出《多彩课后服务 助力快乐成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等11期专题报道。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报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家长和社会充分了解课后服务相关政策、活动项目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课后服务工作,营造“教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良好教育环境。舞阳县被评为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先进县,漯河小学、漯河市第二初级中学、郾城小学被评为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先进学校。

下一步,漯河市将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课后服务相关教育配套设施,把“双减”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形成“漯河模式”,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