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10月26日,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品牌活动“文艺小方桌”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举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讲述了与漯河有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名人。二十余名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参加。
“谈到与漯河有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名人,就不得不提起荀彧。他是东汉颍川郡颍阴人(现临颍县西部),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谋臣和功臣。”赵永胜从荀彧讲到曹操,再到曹丕、司马懿、荀攸、杜袭、荀顗等人,并结合《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和道光《舞阳县志》、民国《临颍县志》、民国《郾城县记》等以及漯河近年来的考古成果,用自然朴实的语言重点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人物在漯河的故事。
“荀灌,东晋颍川临颍人,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荀彧的五世孙女。荀灌自幼彪悍,坚韧好强,喜爱舞枪弄剑,堪称比花木兰更早的巾帼英雄。”在赵永胜看来,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年幼的杜甫就曾看过郾城的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四川夔州的杜甫欣赏到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并感慨:“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连贯来看,并非偶然,说明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表演剑器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下午采风环节,大家一起到姬石村的召公苑、甘棠园、荷花池、净心桥、清风亭等人文景点参观。赵永胜向大家介绍了姬石村的由来。根据钱穆著《国史大纲》相关记载,西周初年,始祖周召公姬奭因功先封于召,再封于郾,郾国由其次子领有,即姬姓胡国,姬胡地在今市区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郾东高岗以召公为名,故曰“召陵”。周召公曾在召陵岗南边的汝水之滨留下“甘棠会贤”的故事(也称“甘棠遗爱”)。
公元前745年,郑国恃强攻入胡国。《韩非子·说难》记载有“郑武公灭胡”历史典故。后来,楚国复建胡国。公元前518年,胡国又被楚国所灭。胡国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个以国为氏,即胡姓;另一个以姓为氏,即姬姓。姬姓一支择召陵之岗、汝水之滨而居,即姬庄。明代石姓迁至村西,故曰姬石村。
召公苑中的召公姬奭雕像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雕像两边分别有“姬奭简介”“携手武王灭商”“释放箕子恩泽商裔”等写有其事迹的八块石碑。赵永胜说,周召公作为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仅被后世誉为“旷代辅弼”,还被誉为“廉吏始祖”。《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诗经·召南·甘棠》之诗。
下午4点,此次“文艺小方桌”活动圆满结束。“文艺小方桌”活动负责人表示,大家此次走出来,按照“理论+实践”的要求,尝试知行合一,听、看、写三者结合,充分挖掘漯河的历史人文资源,争取创作出更多富有漯河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