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国庆假期,在沙澧河风景区红枫广场举行的河南省文字主题旅游产品推广暨2024漯河市文化旅游金秋促消费活动季启动仪式上,行进式实景演出《梦回沙澧》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震撼的视听效果,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光,感受我市旅游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带来的无穷魅力。
日前,行进式实景演出《梦回沙澧》总导演、河南海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博说,《梦回沙澧》由市文广旅局、市沙澧河建设运行保障中心、漯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监制,漯河市文旅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品,河南海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制作。
这场创新性的行进式实景演出分为“万灯迎宾”“船工号子”“穿越螺湾”“ 水诗画”“梦回沙澧”五个剧场。每个剧场都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万灯迎宾”以漯河非遗青龙舞开场,通过“画龙点睛”的仪式开启整场演出,寓意漯河文化的觉醒与传承。“船工号子”是一段生动的历史再现。漯河自古就地理位置优越,通江达海、货运八方,水旱码头历史悠久。这部分正是根据以前沙河船工作业场景改编的。“穿越螺湾”再现清末民初的市集,生动还原了当时漯河商埠码头的繁华盛景。市集中有说书人、民间手艺人和商贩,市集上各式叫卖声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那个时代的热闹场景,感受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商业模式结合的独特市井风情。诗圣杜甫幼时曾到过郾城,有幸目睹公孙大娘出神入化的剑舞表演,多年后欣赏到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并留下千古流传的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受这段历史的启发,我们创作了‘ 水诗画’。在河面上搭起舞台,通过‘公孙大娘’层次渐进的剑舞演绎,重现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之美。”李博说。
“‘梦回沙澧’作为整场演出的压轴部分,创作灵感完全来源于漯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李博说,漯河自古就是一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沙澧河作为漯河的母亲河,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发展。这次演出的初衷,也正是想通过艺术手段,将漯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前期创作的十多个剧本的不同叙事框架中,我们最终采用了穿越时空的叙事手法,将漯河的历史文化分为四个幕章进行展现,每个幕章都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李博说。
“梦回沙澧”的第一幕“兴源”,带领人们回到约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时期,通过展示先民们耕种水稻、捕猎等日常生活场景,结合少年对未来的好奇心,彰显了文明萌芽时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第二幕“兴文”聚焦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强调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第三幕“兴商”讲述了民国时期的牛行商会故事,展现商业活动中诚信原则的重要性,体现漯河人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第四幕“兴业”回到2024年的现代视角下,以一家胡辣汤店的发展历程,展现创新思维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整场演出采用了行进式的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了国内顶尖的舞蹈编导、音乐制作人和灯光设计师,结合无人机表演进行“科技手段+文化元素”创作。经过前期的深入沟通与反复推敲,以及多次排练和精心调试,创作团队最终打造了一场集数字技术、文化内涵与视听享受于一体的演出盛宴。无人机表演不仅为演出增添了科技效果与视觉震撼,还在关键点升华了主题,烘托了气氛,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沉浸式经历故事中的喜怒哀乐,也将漯河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秉持助力漯河文化宣传与文旅发展的初心,也为了确保演出以后能够可持续、常态化进行,所请演员均来自漯河本土各行各业的表演爱好者以及全国各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的漯河籍学子。”李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