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 朴
近日,市豫剧团在舞阳县吴城镇申店村开展文化艺术进基层活动时,演出的豫剧《清风亭》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豫剧《清风亭》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善恶的传统豫剧,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该剧以明朝卖豆腐为生的张元秀、贺氏夫妇为主人公,讲述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张元秀夫妇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在清风亭上捡到一个男婴,取名继保,含辛茹苦抚养了十三年。在一系列的冲突与挣扎后,为了孩子未来,老夫妇最终选择将孩子还给他的生母。后来继保考上状元荣归故里,却贪恋荣华富贵,不认对自己有恩的张元秀夫妇。最后思子心切的贺氏碰死在清风亭上,张元秀也悲愤难忍气绝身亡。在人神共愤中,继保被天雷击死在清风亭上。该剧剧情跌宕起伏,通过“拾子之喜反衬失子之痛”“失子之痛引发寻子之惨”“寻子之惨对比盼子之凄”“盼子之凄爆发斥子之愤”等,以层层推进的手法把戏剧冲突逐步推向高潮。
《清风亭》作为一部悲剧作品,尽管角色数量有限,但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经历,使得简单的舞台和平凡的人物能够支撑起一部宏大的戏剧。剧中两位孱弱老人的形象与悲惨遭遇将剧情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恶有恶报的结局中既感到痛快,又为老人的遭遇感到痛惜。
在人物塑造上,市豫剧团的演员们完美塑造了角色形象。特别是张元秀这个角色,经过张三旺、时金和、贾传敬三代演员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质朴与善良以及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李金环、杨书平和蔡月霞对贺氏、周桂英和继保角色的深入挖掘,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了整部戏剧的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包子的出现,不仅是实物,更是深层情感的载体。剧中包子四次出现,每一次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牵动着观众的心弦。首先,包子在剧中首次出现时,代表着张元秀夫妇在贫困中对孩子深沉的爱和牺牲。他们甘愿将辛苦赚来的钱买包子给孩子吃,自己只吃豆腐渣。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反映了普天下父母的共同情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人性体验。观众在目睹这一幕时,不仅感受到剧中的情感冲突,还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类似付出和牺牲。其次,在清风亭上,包子再次出现,成为张元秀对远去继保的深情呼唤的象征。他面对继保远走的背影,仍在呼喊“吃了包子再走”。这不仅是对食物的给予,更是对亲情的挽留和对孩子的牵挂。第三,当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即将见到孩子时,他们即使自己饥饿,也愿意将讨要来的肉包子留给孩子吃。这种行为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引发了强烈的共情。包子在这里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关爱和牺牲精神。最后,在贺氏碰柱身亡的悲痛场景中,张元秀用包子砸向继保。这一行为象征着对背叛和忘恩负义行为的愤怒与失望。包子在这里成为情感冲突的爆发点,凸显了剧中的道德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清风亭》中包子的四次出现,每一次都是情感和牺牲的象征,每一次都加深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共情。这种共情的建立,使得《清风亭》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还成为一种情感的共鸣和道德的启示,引导观众反思家庭关系、父母之爱以及社会责任等。
总的来说,《清风亭》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豫剧。它以深刻的人性剖析,生动的人物塑造,以及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它也引发了我们对孝道的深思,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