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贵超
天气逐渐转冷,我又想起家乡的老灶台。
农村人虽然对吃没有太多讲究,但是注重吃熟食。那时,每家都有灶台和鏊子。烧鏊子、翻饼是个技术活儿,母亲一个人干这些活儿。灶台烧火(我们这里叫烧锅)的任务留给我。小时候,我放学早、作业少,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甚至到田里干农活。
在农村,万物皆可烧:残枝败叶、各种秸秆、旧报纸、废木料等。农村最常用的柴火有麦秸秆、玉米秆、玉米棒、豆秆、棉花秆等。这些秸秆晒干后,在空地堆成垛,需要时就取些回家。芝麻秆最好烧,过年炸糖糕时才用。
母亲在大锅里添好水,就唤我烧锅。第一步先抓一把麦秸秆或者玉米叶子塞进灶膛。因其易燃,一根火柴就能点着。待火熊熊而起,再把玉米秆等柴火放进去。我左手轻轻一拉风箱,灶膛里瞬间燃起火焰,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我坐在小板凳上,一边续柴火,一边静静欣赏火苗在欢快地“舞蹈”。
烧锅,安全第一,要时刻防范火灾的发生。柴火要及时往灶膛里送,以免掉落。烧锅高手会时刻把灶口地面清理得干干净净,防止灶膛里的火星飘出,引燃地上掉落的柴火。烧锅时,火候控制十分重要,该用猛火时用猛火,该用文火时用文火。风箱这种鼓风设备是每家的必备物品。拉风箱讲究力度和时机:初点火时要轻拉,用力太猛会把火吹灭;灶膛里柴火太多,只冒烟,要猛拉几下,火苗才会突破浓烟的包围窜出来。
饭做好后熄了火,捡两个小红薯埋进灰里,不一会儿诱人的香气就从厨房飘出来。红薯外皮焦脆、肉质金黄,甜蜜的味道给乡村生活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灶台总是把贫瘠的生活烘烤得有滋有味。一家人围在烟雾氤氲的灶台前,一手端着那碗红薯稀饭,一手拿着烙饼卷炒萝卜丝,边吃边聊家长里短,其乐融融。
如今农村条件好了,家家都通上了天然气、用上了电磁炉,灶台光荣“下岗”了。偶尔回老家小住,总觉得生活少了烟火味。那灶膛里熊熊的火光,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为我驱散前路的迷雾和沧桑岁月里的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