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李沛真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大学学习的是美术专业,一直坚持书法、绘画的练习和创作。大学毕业后,我跟随王祥云老师学习鸟虫篆。”12月11日,在召陵区雪霁花海景区花海研学中心,召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鸟虫篆第四代传承人谢小芳告诉记者。
鸟虫篆被称为鸟书或鸟虫书。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
鸟虫篆是由图腾文、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一种特殊艺术文字,主要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越国等地。鸟虫篆是贵族文化、吉祥文化、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加上观赏性强,在皇亲贵族及士大夫中颇为流行。晋代以后,篆书不再使用鸟虫篆。宫廷中,鸟虫篆传至清代咸丰年间。清咸丰皇帝后,鸟虫篆在民间得到传承。王群才、容庚为第一代传人,王宣斌为第二代传人,王祥云为第三代传人。
谢小芳介绍,她的老师王祥云是漯河人,生于1950年,6岁跟随其父王宣斌学习鸟虫篆。多年来,王祥云一直为鸟虫篆古文字保护、理论研究、传承创新、传播推广而努力。20世纪80年代,王祥云形成了集先秦13个诸侯国鸟虫篆于一体的书法风格。王祥云现任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院长。他的鸟虫篆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家、文博系统收藏。花海研学中心的展厅里展示了很多他的鸟虫篆书法作品。
鸟虫篆的字形既美观又有趣味,可以说是一字一故事,能从每个鸟虫篆的字的构成解读出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个是‘孝’字,出自春秋王子午鼎。这个字上半部分的形状像是妈妈伸出两只手,下半部分的形状像一个小孩子。整体来看,像是妈妈伸出手保护孩子。这个‘孝’字蕴含了很多层含义,既有父母保护孩子的意思,又有孩子要孝顺父母的意思。”谢小芳说。
这些年,为了传承和发展鸟虫篆,王祥云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王祥云出版发行《鸟虫篆发凡》一书,填补了国内鸟虫篆研究的空白。他的近2000项研究成果和《鸟虫篆文字库一》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王祥云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地的二十多所高校讲授鸟虫篆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谢小芳作为王祥云的徒弟之一,也致力于非遗鸟虫篆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她成立了漯河鸟虫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致力让鸟虫篆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千家万户。为此,谢小芳与公司团队一起制订了一些项目计划,最具特色的是以鸟虫篆为主题的研学课程。
2023年,漯河鸟虫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雪霁花海景区合作,成立了花海研学中心。“我们设计开发了特色的研学课程,学生在研学基地可以实地参观鸟虫篆书法、自己动手拓印鸟虫篆,感受鸟虫篆的艺术魅力。不少幼儿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到我们这里研学。”谢小芳介绍。2023年,花海研学中心的课程被评为漯河市优质研学课程。
未来,谢小芳还计划开发鸟虫篆文创产品,依托鸟虫篆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旅工坊,包括木版年画工坊、木作精雕工坊、手工陶瓷工坊等特色项目。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爱上鸟虫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