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

江流寺村:因寺庙而得名


■本报记者 郝河庆

最近,京港澳高速漯河站南1公里左右,路边的江流寺村标志牌引起路人的好奇。12月17日,记者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江流寺村探访得知,先有江流寺,后有江流寺村。然而,江流寺早已不复存在。

记者在走访和考证中发现,关于江流寺的命名和由来、始建年代、历代传承,如今无据可考,有的也只是村民祖辈相传的和唐僧有关的传说。据传,唐僧乳名“江流儿”,曾在此地留宿传经讲学。当地人为纪念他建了江流寺。

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期,江流寺仍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十二的庙会,寺外杂耍、说书一应俱全,十里八村的村民相聚在此,热闹非凡。然而,在后来破“四旧”中,江流寺中的佛像、法器等悉数被毁,寺内僧人被勒令还俗。后因房屋年久失修坍塌,古寺从此消失。

“2019年,村民自发重建江流寺,将村里的一处住宅改建为寺院。”当日,在村民杨学磊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这处小院,看到了屋内供奉着佛像。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大门口的一块石碑。在这块乾隆五十年立的石碑上,依稀看到有关江流寺的记载:“郾邑东北隅有江流寺,何时修建不知几次,但世远年淹,庙貌不无倾颓矣。乾隆五十年又大凶,窃取者不可胜数吁,江流寺亦郾邑之胜区……”寥寥几百字,反映出清乾隆时期当地人对江流寺的重视。

提起江流寺村的来历,今年66岁的村民杨会宇告诉记者,按照村内现存最早的石碑记载,江流寺村开始只有一两户人家。后来,由于到寺庙避难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江流寺村。

“当年江流寺占地30余亩,外面还有十几亩地,由寺院的僧人和避难的村民共同耕种。这里在当时算是一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好地方。”杨会宇说,据老辈人口口相传,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沙河沿岸频现天灾人祸,很多灾民到江流寺接受僧人的施舍。

走访中,今年近70岁的村民杨国磊向记者展示了村里老辈人绘制的草图,大致勾画出当年江流寺的轮廓和规模:正中间是一座佛神大殿,供奉着三尊佛像,中间如来佛塑像高5米多,两边摆放着十八罗汉塑像;大殿西边有火神殿、瘟神殿;东边是一个戏房,供戏班人员临时歇脚用。

大殿前面是一个大圆门,圆门的两侧由高到低各安放着6块石碑。大圆门东边有三间大殿,里面供奉着关羽等神像;西边三间大殿供奉着鲁班、灶神爷等12尊神像。再向南就是江流寺的大门,大门两侧的墙上有画像,每个画像均有两米多高。

据了解,江流寺村是河涯李村的一个自然村,部分土地已被划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临港产业园,用于发展物流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随着漯河港的不断完善,江流寺村将迎来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