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

梦回贾湖

贾湖遗址博物馆展示的贾湖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张 琪

梦中,我曾穿越到过去,来到那个我最想去的地方——几千年前的贾湖,这片孕育出灿烂文明的土地。

那时,这片土地还没有名字。

和煦的阳光普照广袤的大地,散落在贾湖人半地穴式的茅草屋顶上。我看到,圆形茅草屋顶刚修缮过,上面的草还是青绿色的。草屋外的土墙上挂着狩猎用的骨镞,捕鱼用的倒刺骨镖、陶网坠,还挂着猎来的几只野兔,墙边堆着石铲和石镰等耕作用具。屋外空地上晾晒的新割的稻谷,在阳光下散发出谷物特有的淡淡香气。

屋前的灶火边,一个女人正在用圆形的红陶甑煮着米饭。灶台上放着喇叭形口折肩壶、三足钵等器物。除了米饭,她还准备了新鲜的鱼和菱角。她戴着绿松石和獠牙串成的项链,三角形的萤石耳坠在脸颊旁轻轻晃动。阳光透过泡桐、山毛榉和刺槐繁茂的枝叶,洒在她的麻布衣衫上。她一边做饭,一边轻轻哼唱着,笑容浮现在她俊美的脸上。

这时,她的丈夫从草屋里走出来,揉着惺忪的眼睛。他的女人酿的山楂蜂蜜酒格外醇香,昨夜几碗下肚,没想到居然醉了。他坐在屋前的空地上,从怀中取出一支笛子。这笛子晶莹亮洁,用鹤的腿骨制成。他用手摩挲着微微呈弧形的骨笛,仿佛看见了水沼中一只鹤正引吭振翅,翩然起舞。他用衣袖小心地擦拭了一遍笛子,放在唇边吹了起来。

米饭熟了,散发着清香,陶盆里的鱼汤也香气扑鼻。闻见香味,猪在圈里“哼哼”着,小狗跑过来卧在灶边再也不肯走开。

女人见草屋里两个孩子仍睡得香甜,就悄悄来到丈夫身边坐下来,也从怀中取出一支笛子。这只笛子相较男子的那一支更为精致小巧,且布满了细如发丝的花纹。丈夫看了看女人,两人相视一笑。女人把笛子放在唇边,和着丈夫吹奏起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公鹤腿骨制成的笛子声音低沉而辽阔,母鹤腿骨制成的笛子声音明亮而悠扬,两支笛子的和声婉转而激越,清凉如月光,穿越长满枫香树和盐肤木的地带,掠过水光微澜的沼泽,直冲云霄,惊得林中的紫貂、梅花鹿都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吓得正在水沼中觅食的天鹅和丹顶鹤急速地扇动着翅膀,鸣叫着飞向远方……梦里,穿越之后的我静静观看着先民们的生活,聆听着他们吹奏的充满生命力的笛音。

作为漯河人,我为贾湖感到骄傲。

日升月落,沧海桑田;江河奔涌,不舍昼夜。古老的中华文明隔着数千年的岁月跋涉而来,穿过历史烟尘,绵绵不绝。如今,当我再次凝望贾湖这片土地时,内心充满敬仰之余,感叹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