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农历乙巳蛇年将至。我们通过《说文解字》走进“蛇”字的前世今生。
“蛇”的古字本写作“它”。许慎《说文解字·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大意是讲,它指蛇。小篆字形由“虫”字延长尾巴构成,像蛇盘曲身体垂下尾巴的样子。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居住在草野之中,忧虑蛇的出没,所以见面时互相询问:没遇见蛇吧?《说文解字》这段话反映了上古的生活情形和语言状况,清代段玉裁在其下注“相问无它,犹后人之不恙、无恙也。语言转移,则以无别故当之。”也就是说,“相问无它”相当于后来“别来无恙”一类的问候语。
顺着《说文解字》的线索追溯“蛇”字的演变脉络。甲骨文“蛇”字有很多种,大多像弯曲的蛇形,有的突出了蛇的头部及眼睛,有的像蛇吐信的样子。金文、小篆仍像蛇形,隶变后像蛇头的部分渐变作“宀”,像蛇身、蛇尾的部分演变作“匕”,楷书写作“它”。后来,因为“它”被借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于是在“它”的基础上增加“虫”旁造“蛇”字。从文字演变的角度说,“它”与“蛇”是源字与分化字的关系。
为什么在“它”上加“虫”旁表示“蛇”的意思呢?还要看《说文解字》是怎样解释“虫”的。《说文解字·虫部》:“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古文字“虫”像蛇形,有的字形还突出“头”的三角形。“虫”本义指一种毒蛇,读作 huǐ,此义后写作“虺”。至少在秦汉时,已经有人将“虫”用作“蟲(chóng)”,表示昆虫,泛指动物。汉字简化时,“虫”是“蟲”的简化字。“虫”本就是蛇的意思,河南方言中称“蛇”为“长虫”是其本义遗存。以“虫”作意符的字大多与蛇、昆虫等有关,如“蝮”“螣”“蛹”“蝘”“蛭”“蝉”“蚯蚓”“蜥蜴”“蚰蜒”“蝼蛄”“蜈蚣”“蚂蚁”“蜻蜓”“蟋蟀”等。
古人认为,蛇是人类的祖先,就非常崇拜和敬畏蛇。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塑造,隐含了远古先民对蛇的生殖崇拜,喻示着生命的繁衍,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认知。南方地区多虫蛇,当地人视蛇为图腾,故以从“虫”的“蛮”指少数民族。
传统历法以干支纪年,“巳”对应十二生肖中的“蛇”,“巳年”又称“蛇年”。“巳”用于纪月,指四月;用于纪时,指9点至11点。“巳”的本义是什么?跟“蛇”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说文解字·巳部》:“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按照这一解释,“巳”是已经的意思,代表四月,这时阳气已经出来,阴气已经藏匿,万物繁茂、色彩华美,冬眠的蛇已经出洞活动,故以“巳”表示蛇。《说文解字》在这里揭秘了以“巳”为蛇的缘由。“巳”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它像蛇形。这是不正确的。《说文解字》在解释“包”字时认为“巳”像“子未成形”,甲骨文、金文“巳”像蜷曲的胎儿形,用为“祀”字。“巳”的本义指胎儿。甲骨文、金文“巳”也有的像婴儿形,同“子”,用以表示地支。
因蛇而形成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和诗词、故事很多,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比如,蛇神人面、龙蛇飞舞、巴蛇吞象、蛇会脱皮狼会变色、蛇上大道——曲曲弯弯等,是依据蛇的形态或习性造出来的;“灵蛇之珠”和《白蛇传》的故事,是赞美蛇知恩图报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白雪披复的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抱负。
在人类社会演进中,蛇不断被神格化与人格化。人们以蛇形为基础,综合多种动物形象逐渐形成了一个被广泛认可和信仰的龙图腾。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把龙蛇视为一体,“蛇”被称为“小龙”,有龙蛇互变的传说。 以“蛇”喻人,《庄子·山木》说:“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告诉我们,君子当处“木雁之间”,应有“龙蛇之变”,面对不同的时势和境遇应随机调整思路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