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星期

元宵闹花灯


■于贵超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春节的喜庆像一串噼啪作响的鞭炮,连绵不绝,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直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灯绽放,喧闹声中的最后一响,为这支交响乐画上让人意犹未尽的休止符。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元,为始;宵,为夜。”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因元宵节素有观灯的习俗,故又称灯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观灯乐行》一诗中写道:“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元宵之夜,璀璨的灯光映着月色,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真当得起一个“闹”字。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元宵节也有闹花灯的习俗。从正月十四“试灯”开始,到十五的“正灯”为高潮,再到十六的“落灯”结束,一连三个晚上都热闹非凡。

暮色渐起,人们早早吃罢晚饭,在大门口两侧的石门墩上燃上两支红蜡烛,掩了门便纷纷拥到街上来。天还没有黑透,一轮初升的圆月洒下银辉,街上已是人流如织。临街的几户人家高高拉起几道过街的绳子,挂上一排排纸灯笼。红烛一亮,瞬间就把节日气氛拉满了。各家的孩子挑着样式不一的花灯笼,或巷口驻足,或在人流中穿梭,一个个兴高采烈。整条街道灯火辉映,像一条蜿蜒游动的彩色巨龙,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这些花灯多是大人们的手工制品。家乡的劳动人民从来就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他们用高粱秆、竹篾等做成花灯的骨架,用白纸裹严,再贴上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剪纸图案:猴子献桃、鲤鱼戏水、喜鹊报春、公鸡啼晓……就制作成了形态不一的花灯,有宫灯、莲花灯、元宝灯、蝴蝶灯、老鳖灯等等。最好看的是走马灯,点上蜡烛后内轴自行转动,外壳罩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图案,非常精美。有的小伙伴没有扎纸灯笼,就用胡萝卜雕了一个小猴灯,挑起灯来手脚还能灵活地动。再简单点的,就自己动手削一个青萝卜,中间挖出一个洞,里面点上蜡烛,就是一盏萝卜灯,也能玩得兴致盎然。

大人们一边游玩赏灯,一边品评着哪家孩子的花灯精致漂亮。得到夸奖的孩子心里都美滋滋的。

挑灯笼的时候要把蜡烛固定好,不能来回晃动。如果哪位大人说你的灯笼底座上有泥巴或者鸡粪,千万不要相信并翻过来看,要不然纸灯笼会被烛火点燃,瞬间化作一团火焰,惹来大家的阵阵笑声。

在灯光和月色的映照下常常听到锣鼓铿锵,那是正在进行舞狮、舞龙等民俗表演,为元宵节增添欢快热闹的气氛。笑声、闹声像沸腾的烟花,点亮了小村的夜空,驱散了正月夜晚凛冽的寒意。孩子们满街疯跑,夜深了还不愿归家。

倘若下点儿小雪,更为节日披上了盛装。“雪打灯,好收成。”那一盏盏闪烁的花灯寄托了人们对丰收时节的美好憧憬,勾勒出乡村节日生活的绚丽画卷。

岁月柔软,回眸情深。记忆里亲切的乡邻、喧闹的街巷、璀璨的花灯、欢快的锣鼓,汇成一条诗意缱绻的小河,在故乡的诗韵里流动,在童年的时光里荡漾。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