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曦
当记忆的舟楫划过沙澧河的粼粼波光,邢俊霞用文字描绘出一幅流动的岁月画卷,将往昔美好的故事用别样的笔触绘制在《启封的旅程》里。该书以四重奏的结构,在个体生命史与地域城市建设的共振中完成了一次对时光的温柔打捞。那些散落在岁月深处的“吉光片羽”重新鲜活起来,焕发出超越时空的光泽。
“人在旅途”章节里,作者以行吟诗人的姿态穿行于山河之间。江南古镇的烟雨、马尔代夫幸福岛的潋滟水天、澳门的沧桑与繁华、上海的第二故乡等在文字中相映成趣,那些萍水相逢的温暖际遇恰似林清玄笔下的《常想一二》,在漂泊的底色上点染出人性的暖色。现在,人们习惯用镜头捕捉风景,邢俊霞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足见她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艺术再造能力。单看这一辑的文章标题《画从瓷上来》《打马过江南》《风入松林不知归》《高山上流云》以及大量古诗词的灵活引用,就足以让人在她诗一般的旅途中沉醉。
“沙澧河风采”这一辑的书写超越了地理志的范畴,在潺潺水声中构建起精神原乡。河岸的晨雾里浮动着祖辈的渔歌唱晚、漕运的兴衰,端午节的龙舟划过历史的倒影,暮色低沉时的沙澧河披着星辰织就的霓裳,两岸的灯带如同被晚风唤醒的银河沿着堤岸流淌……那些被浪潮冲刷的灵魂,在文学性的描述中获得了新生。这种“在地性”写作令人想起汪曾祺的高邮水乡、潦寒的栗门张。邢俊霞在沙澧河畔品读内心,感受着天地间万物的兴盛,书写家乡发展进程的从容与质的飞跃。她用文字安顿自己的心灵,却多了一份女性视角的细腻,在平淡的叙述中浸润着对家乡最深的敬意与热爱。
在“至爱亲情”的私语里,作者完成了对记忆的重构。《今夜无眠》里,姥姥追诉对远去台湾的丈夫柔情似水的等待以及绵绵无尽的相思;《与父同行》中,作者和父亲一起谈诗文,在文字中与父亲同行;《家人闲坐 岁月生香》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阖家幸福的温馨画卷;《住在手机里的舅舅》中,作者在暖暖的亲情中圆了姥姥的相思梦……不同于传统亲情的伤感,邢俊霞的文字中没有沧桑,有一种顺其自然的豁达,读起来感觉格外安静、美好。
作为压卷的“心香一瓣”,实则是作者建构的文学心经。那些生活褶皱里的顿悟,在《云淡风轻茶一味》里慢慢蒸腾。茶里无花韵自香。作者在《浅浅读 深深爱》的读书时光里,坐在书架前边饮茶边读书边思考,用书的力量化解人生路上的坎坷和苦难,有一份遗世独立的静谧安详。这一辑里,住着她的童年、少年以及诸多美好的时光。菜市场的吆喝声、书房的光影、候鸟的轨迹,这些庸常的片段看似舒缓平静,却是用情至深,隐藏着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感悟以及深沉的爱。她用文字告诉我们,人生最有价值的财富,是用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定格一段精彩的回忆。而支撑着人们砥砺前行、永不言败的平衡支点,或许就藏在这些正在成为回忆但依然芬芳的褶皱里……
记忆在文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元素,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和根基。邢俊霞的创作不是简单地追溯往事,而是以文学炼金术将个体经验升华为记忆的琥珀。那些被诗词意境浸润的文字,更是对古典文脉的致敬。《启封的旅程》犹如一叶承载着文化基因的诺亚方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记忆是被诗意照亮的生命现场,而我们正以昂扬的姿态创造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收集到书本里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一经打开就能重生,在时光的褶皱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