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盼
我的读书历程是充满曲折与收获的。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坚定执着,书籍始终是我最忠实的伴侣,陪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童年——父亲的教案与坠子书的魔力。我出生于上蔡县朱里镇的一个村子。小学时,我并没有接触过课外书。父亲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他的教案成了我唯一的阅读源泉。那些教案中,每个章节后都会有一篇阅读理解,那些文字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于我而言,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坠子书。每年农闲时节,村里就会来说书的。我记得有个盲艺人和小女孩,一拉一唱,唱的是《杨家将》选段,还有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小段子。那时的我总是被那些精忠报国之类的故事深深吸引。
初中——书摊上的《读者》杂志成了我的精神食粮。进入初中后,每到周日下午开学,我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校门口的书摊看《读者》杂志,久久不愿离开。
高中——茅盾文学奖作品洗礼心灵。到了高中,虽然课业繁重,但我依然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等经典之作。
大学——阅览室与曲艺文学的碰撞。我大学时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从周梅森、张贤亮到金庸、琼瑶、古龙的作品,我都读得如痴如醉。心里难受时,我就会去读书,让自己沉浸在作者构造的另一个世界中。书读完,心情就好了。
此外,我还开始接触曲艺文学。从艺术鉴赏《程婴救孤》和马紫晨的《曲艺史论文集》到陈涌泉老师的作品、《罗怀臻戏剧文集》以及孟华老师的《半个集》,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拓宽了我的文学视野,还让我对于曲艺有了更多认识和理解。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那时每月工资是1000多元钱,但我仍会用一部分工资买一些喜欢的书。后来,我到了漯河,接触到韩小凤、于德修、白金山等几位老师。因为漯河也有个清河相声社,我逐渐接触到了河南曲艺。贾爱岚老师送给我几本《河南曲艺》杂志,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曲艺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5年,乔聚坤老师创作的《游河上街》快板在景区播放。我们拿这个作品编排了一个年会节目并获得了一等奖。这更加激发了我对曲艺创作的热情。于是,我开始阅读并研究《河南曲艺》杂志,并逐渐开启了曲艺创作之路。在张景秀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的作品《抗日英雄赵伊坪》《布衣英雄陈廷贤》《乌鸦喝水》等也在曲艺杂志上发表。
回望这些年,这一本本书就像是生命中的水,滋养着我,让我成长。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