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星期

一位老人的文化追寻之旅

刘志杰介绍“寻找漯河最美建筑”摄影展作品。本报记者 齐国霞 摄


■本报记者 齐国霞

足迹走遍沙澧大地,调研漯河的古代桥梁;编辑出版多部著作,为漯河桥梁文化留下宝贵的资料;自费拍摄三集短视频,宣传漯河深厚的历史文化……69岁的退休老人刘志杰没有选择在悠闲中安享晚年,而是一头扎进漯河历史文化研究的广袤天地,以另一种姿态书写内心的热爱与坚守。

倾心研究漯河桥梁文化

刘志杰曾担任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总工程师。工作中,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桥梁,对桥梁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退休后,刘志杰全身心地投入所热爱的桥梁文化研究,不仅担任了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的职务,还被聘为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委员。

刘志杰深知,从古老的石拱桥到现代大型桥梁,它们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这些桥梁背后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而他的愿望就是将这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化挖掘出来,展现给更多的人。

为了深入研究桥梁文化,刘志杰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旅。他背着行囊,寻找那些或知名或隐匿的桥梁。无论偏远乡村中古朴的石板桥,还是城市中历经风雨的老桥,都成为他镜头下的主角。见到每一座桥梁,他都要仔细观察,从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到周边的环境、历史背景,都一一详细记录。

研究临颍县台陈镇大沟桥村南马沟河上的大沟桥时,刘志杰的专注与执着令人动容。大沟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单孔半月形桥洞,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刘志杰多次来到这里,对该桥的每一处细节进行拍摄、测量,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走访当地的老人,只为还原这座古桥的历史全貌,挖掘它背后的故事。

除了考察,刘志杰还积极投身于桥梁文化的传播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撰写了大量关于桥梁文化的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他的文字生动有趣,将复杂的桥梁建筑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还经常受邀到学校、社区举办讲座,向广大群众普及桥梁文化知识,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近年来,他主编的《中桥桥城·漯河(一)》《中桥桥城·漯河(二)》等书籍成为研究漯河桥梁文化的重要资料。

2018年,刘志杰成功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漯河桥梁建设成就摄影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我市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新面貌,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2023年,刘志杰牵头发起“寻找漯河最美建筑”活动,并成功举办漯河市“寻找漯河最美建筑”摄影展,出版画册《漯河最美建筑》,进一步弘扬了漯河建筑文化。

用视频宣传漯河历史文化

2024年下半年,刘志杰拍摄的《郾城奇女子影响三圣人》三集系列视频短剧在抖音平台上的播放量突破百万。这是刘志杰带领一群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剧组”,扛起摄像机走进郾城古巷,以“文旅+微短剧”的创新模式,将1300年前杜甫与公孙大娘的相遇情景重现。

刘志杰对杜甫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这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查阅了诸多介绍杜甫生平的书籍后,发现很多提及杜甫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以及临颍李十二娘拜公孙大娘为师的情节。这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短视频情景剧的形式讲述公孙大娘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漯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助力当地文旅文创事业的发展。

说干就干。刘志杰组建了团队,自筹资金,自编自导自演。虽然遇到了无数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四处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在漯河的多个景区取景。拍摄过程中,他们还融入音乐、舞蹈、历史等元素,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唐朝的盛世风华和漯河的风土人情。

去年7月至10月,刘志杰带领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拍摄完成三集短视频情景剧《郾城奇女子影响三圣人》。视频发布后,广大网友的认可和好评让刘志杰和他的团队备受鼓舞。“网友的认可让我们这帮老年人浑身充满力量。如果有机会,我想把更多漯河的历史文化故事拍摄成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漯河、热爱漯河。”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