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玉
最近,母亲总爱翻腾柜子里的老物件。前几天,她竟然翻出了一本跨越六十余载的毕业证书。这是父亲在西藏公学邮电班的毕业证书,上面盖有当时的校长张国华的印章,落款时间为1960年8月1日。母亲还找到一本父亲的“拉萨市人民委员会工作证”,红色的封皮上印着藏文和中文。
西藏公学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是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成立于1958年。据我了解,父亲应该是较早接受专科教育并参加西藏建设的内地干部之一。
父亲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清贫。他在舞阳县城求学时,往返学校都是徒步,单程约30公里,周末返校要自带玉米面窝窝头和蒸红薯等。1960年8月,父亲在西藏公学学习期满,孤身一人背起简单的行囊从章化走出去,奔赴边疆。
1966年初春,我刚两岁,母亲将我托付给乡下的姥姥照看,也奔赴西藏与父亲团聚了。他们在墨竹工卡县安家、工作和生活,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留下了青春和奋斗的足迹。1972年底,他们从西藏返回家乡生活,母亲说,他们果断回来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尽快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
掐指算来,父母从西藏返回家乡至今已经52年有余。回来后,他们再没有踏上过那片曾经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高原热土。如今,父母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们重返西藏,昔日的同事、邻居、朋友也都渐渐失去了联系。
我一边翻看着这些旧资料,一边问父亲:“老爸,您想去看看母校吗?”他微微叹息后说道:“原来的学校如今恐怕连痕迹都不复存在了。我不会再去看了。”我在父亲那略显浑浊的双眸里分明读出了难以言表的遗憾和忧伤。
我理解父母保存这些旧资料的良苦用心。他们珍藏的,是刻骨铭心的往事,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岁月,是对那座被誉为“天边之乡”县城的深深怀念。透过泛黄、变薄、变软的毕业证书和工作证,我仿佛看见里面储存着父母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