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星期

立足乡镇校园 守望精神苍穹
——朱超小说集《扶摇记》新书分享会侧记
朱超所著《扶摇记》。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孙 震

4月1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主办的朱超小说集《扶摇记》新书分享会在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举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源汇区教育局、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相关负责人及二十余名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扶摇记》的创作初心、阅读感受等展开热烈讨论。

朱超是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2009年开始小说创作。其小说集《扶摇记》共14万多字,收入《美学故事》《怒火中烧的年代》《河对岸的婚礼》等19篇中、短篇小说。“创作,就像我们在生活的湖面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很多作者都有一个共识——写作归根结底都是在写自己。不是作品的内容和情节照搬现实生活,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朱超分享了写作经验以及《扶摇记》出版背后的故事。

源汇区教育局三级主任科员耿保良表示,小说集《扶摇记》的出版不仅是朱超个人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还展现了源汇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希望源汇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源汇区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股股长张航利认为,朱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描写自然风光时瞬间将读者拉至空灵之境;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情感的抒发如涓涓细流,在快与慢的切换中牢牢把控读者心绪。更为难得的是,《扶摇记》蕴含着对人性、命运与成长的深度叩问,常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收获触动心灵的人生启迪。

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郜秀峰表示,文学创作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该校鼓励师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探索,通过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展现才华。朱超作为学校的优秀教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的小说集《扶摇记》不仅是个人文学素养的体现,更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

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工会主席李冬梅说,朱超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故事传递温暖。他坚持读书创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通过这次分享会,能够激发更多老师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热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吴继红说,《扶摇记》的语言很有特色。在阅读过程中,她觉得朱超的小说语言情绪饱满、准确且流动性很强,有一泻千里之感,让整本小说都很灵动。她说,小说之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暗示了多少内容、传达了多少信息。

《漯河日报·水韵沙澧》副刊特约撰稿人穆丹表示,朱超的小说可谓雅俗共赏。“俗”在小说开篇简洁明快,叙事节奏不急不缓、张弛有度,悬念设置精妙绝伦,还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巧妙推动剧情发展;“雅”在注重背景描写与气氛渲染,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善于将感官体验通过新颖别致的文字表达出来。

召陵区作协主席宋守业说,朱超小说的特点一是素材涉猎广泛,既有农村又有城市、既有北方又有南方、既有大学又有职场、既有过去又有当代。二是生活气息浓郁。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片段好似我们经历的生活。三是作品构思奇妙,不落俗套。四是人物塑造丰满、各具特点。五是情节引人入胜,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较为成熟。六是环境描写优美,散文性的语言增强了小说的语境美感。

《漯河日报·水韵沙澧》副刊特约撰稿人张一曼说,《扶摇记》里的叙事没有刻意渲染,读来让人意犹未尽。《扶摇记》拥有饱满的情怀,透出作者对生命的珍视。这份情怀还体现在对女性的刻画上,读起来让人感受到浓浓暖意。

朱超说,感谢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让他能在忙碌的教学之余静下心来构思、书写那些奇幻瑰丽的故事。是学校这片沃土滋养了《扶摇记》的种子,使其得以生根发芽。他也感谢丛书编辑和各位文友的鼓励和支持,会带着祝福坚定地在文学之路上走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