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我从小学就热爱读书。那时候课外书很少,只有作文书和小人书。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阅读,也爱上了阅读给我带来的内心的宁静。”3月19日,漯河市中心医院西城分院心理咨询师郎新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郎新华出生于1977年。从小受父亲“读书改变命运”观念的影响,加上性格文静,读书成了她最好的消遣方式。上小学三年级后,随着识字渐多,作文书和小人书成了她的启蒙读物。后来,《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让她初识文学魅力。初中时,身边的同学大都痴迷琼瑶小说,郎新华却独爱《简·爱》《复活》等作品。这些书也为她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读中专时,她在学习之余还大量阅读茅盾文学奖系列作品,让自己的文学积淀更加丰富。
中专毕业后,郎新华顺利进入职场,工作之余仍保持着阅读习惯。或借阅或购买,她都选择有品质的书籍进行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她告诉记者,读的书多了,她的写作能力也大大提升,工作和人生都有了新变化。后来,她通过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不断地提升自我,阅读也成为贯穿她生活的主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郎新华逐渐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阅读相关书籍。2000年之后,她先后在学校和私企工作。由于长期坚持阅读,她顺利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这为她日后职业道路的转变奠定了基础。2019年,郎新华成为一名培训机构的语文老师。2021年,她入职漯河市中心医院西城分院,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些职业发展都与她长期阅读密不可分。
阅读不仅提升了郎新华的职业技能,更赋予了她应对生活挑战的力量。“读书让我学会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跳出狭窄认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面对。”在家庭生活中,她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以积极的态度经营婚姻。她通过阅读了解婚姻的本质,参透人生的幸福。同时,她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每当拿到一本书,郎新华都会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遇到精彩段落,她更是反复研读,思考书中传达的思想、语言组织方式,并琢磨是否存在更优的表达方式。文学、哲学、心理学、艺术类书籍,都是她爱阅读的。
时至今日,郎新华依然保持着对阅读的热爱,年均阅读量不少于20本。她还热心地向身边人推荐好书,鼓励大家在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工作之余,她潜心写作,在报刊和自己注册的公众号上累计发表文章60多篇。近年来,郎新华积极参加我市举办的各类读书分享活动,结识许多文朋诗友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郎新华十分喜爱《飘》的结尾处斯嘉丽的独白:“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阅读,让郎新华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阅读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无可替代。手机里的世界很精彩,可它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喜悦。那份知晓真理时的喜悦,只有阅读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