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11日 星期

为农田加装“智慧大脑”


■见习记者 徐斐斐

“通过智慧化农业物联网系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近期土壤湿度已达到小麦生长水分需求的临界点,大家需要尽快对农田进行灌溉。”4月7日,在郾城区新店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该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胥付生正根据监测数据编辑农田管理信息,通过微信群通知农户加强田间管理。

郾城区智慧化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安装在田间的土壤水分监测仪、虫情测报仪、孢子观测仪等设备给出的数据进行监测,每十分钟循环更新一次。该系统覆盖辖区所有农田,会根据监测数据生成管理“配方”,实现了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目标。

“自2020年起,郾城区就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让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夯实粮食丰收安全的基石。”郾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区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9.3万亩,安装智能机井灌溉系统1395套、平移式智能喷灌机2套、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52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5万亩,年节约水量达30.2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17.4%。

郾城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开展了350亩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用户通过固定式喷灌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利用田间终端、手机APP或电脑端对作物灌水、施肥进行统一调控和一体化管理,实现精准灌溉和精准施肥,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有了这些高科技的帮助,我们种地不仅省时省力,还提高了粮食产量,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郾城区种植大户赵哲峰高兴地说。

郾城区依托智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了9个病虫害防控监测点,建立了完整的物联网监测体系,通过对墒情、苗情、病虫情、灾情“四情”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及时推送给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有效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郾城区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42万亩,绿色防控面积24.1万亩。与前几年相比,农药用量减少20%,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65%,每亩农作物的防治成本降低50元,产量增加100多公斤。同时,绿色防控农作物的价格比同类农产品价格高出10%~15%,群众每亩增收260元至4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