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4月4日、5日晚,“让我们聊聊苏东坡”公益讲座在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洛阳市妇联兼职副主席、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品牌活动部主任、洛阳郁文书房负责人郑凤玲以《十年生死两茫茫——苏东坡和他的亲人们》《亦无风雨亦无晴——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为题,带领大家走近苏东坡。我市70余名读书爱好者到场聆听。
“苏东坡拥有旷世奇才,却在仕途上几经坎坷。他没有自叹怀才不遇,而是心胸豁达、随遇而安,游历大好河山,留下千古名篇……”郑凤玲分享了苏东坡和他的亲人、朋友的故事,“父母始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开明、有爱又有趣的家庭氛围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十分重要。苏轼被后世文人誉为‘人格完美者’,和他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郑凤玲认为,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书达理、端庄贤淑,在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成才之路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宋史·苏轼传》开篇就讲了一个程夫人育子的故事。苏东坡十岁的时候,父亲外出游学,母亲便教他读书。一天,程夫人在读到《范滂传》时感慨不已,在一侧的苏东坡说:“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会同意吗?”程夫人听此言后说:“你能成为范滂这样的忠臣义士,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从那时起,苏东坡就发奋进取、博览群书、心怀天下。
“每当读到这里,我都非常自豪。因为范滂就是汝南郡征羌县(今召陵区青年镇)人。据《郾城县志》《舞阳县志》《临颍县志》等记载,漯河在历史上涌现出的廉吏、义士300余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郑凤玲还谈道,苏东坡背后的另三名女性对他取得的艺术成就也功不可没。原配王弗颇有文化,聪明而沉静。苏轼读书时,她就陪着,“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往往能从旁提醒。继室王闰之也十分贤惠,她对王弗所生的苏迈和自己所生的苏迨、苏过一视同仁,“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侍妾朝云更是苏轼的知己,知道他“一肚子不合时宜”。故而朝云故去后,苏轼感伤“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在分享苏东坡和朋友们的故事时,郑凤玲着重谈到了苏东坡与马梦得的友谊。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住过寺庙、官驿。同在黄州的马梦得就找到太守徐君猷为苏轼在城东批了五十亩废弃已久的营地。这块地被苏轼称为“东坡”。苏轼领着全家在此开荒,养牛种粮、栽桑植柳。后来还建了座房子,苏轼将其取名为“雪堂”。
两晚近4个小时的讲座,现场的听众听得入神。在交流环节,苏辙31世孙、我市文学爱好者苏焕祎认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如此高的成就,正是缘于他们有好的家风家训。
郑凤玲说,她是郾城区五里庙社区人,1998年大学毕业后在洛阳工作和生活,但也常回老家。每次回来,她都能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漯河”这两个字在她心中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更让郑凤玲感到惊喜的是,在漯河,有不少公益读书班带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书香氛围浓厚。此次她受漯河论语读书会的邀请回漯讲座,就是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爱经典、读经典,享受读书的乐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书香漯河”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