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14日 星期

留住生命中片刻的冷暖 ——《在寂静中聆听》后记

作家简介:仲信,本名鲁锁印,1965年生于许慎故里,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知天命之年重拾少年梦,以诗文记录人生轨迹、抒发岁月感怀,结缘贤友、喟叹人生。其习作散见于《奔流》《参花》《河南诗人》《长江诗歌》《文学百花苑》《漯河日报》等。


■仲 信

文学圈里好像一直有人在讨论写作的起始年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十多年前,友人发现我写的诗歌发表在报纸上,觉得很惊奇,因为那一年我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

其实,我对写作的兴趣初萌于青春期。初中三年级时的一天,我突发灵感,利用中午时间杜撰了一篇小说——一个青年工人的爱情故事。兴奋之余,我把稿子寄给了省内的一家刊物。星期六放学的时候,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叫住了我。他从办公室拿出一个信封,问我是不是给这个刊物投过稿。我立刻羞得无地自容,生怕老师拆开看我的“小说”。好在老师没有“难为”我,而是给予我以中肯的指导与鼓励。接过退稿信,逃出校园,我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一年后,我被录取到豫南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中专上学。一群懵懂未开的少男少女受时代之风的熏染,共同创办学校的文学社,写作成了我们疯狂追求的梦想。至今,我还保存着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版的《青年佳作》《青年诗选》等。那时,我主要写诗歌,虽然对朦胧诗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对舒婷、北岛、顾城的倾慕不亚于对艾青、郭小川、李瑛的崇拜,歌德、普希金、拜伦的作品也在我的阅读范围。

踏入社会后,实用主义占据了人生的绝大部分领域。生活的琐碎、职场的忙碌销蚀了青春的浪漫,宦海浮游、年岁渐长遏制了文学的萌芽。直到48岁这一年,我转入市政协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我喜爱的文史工作,形象思维又逐渐膨胀起来,履职闲暇又拿起笔记录人生轨迹、抒发岁月感怀,写了一些自己认为可以登上台面的诗文,间或见诸报端,偶尔幸遇奖掖。

《毛诗序》有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是而论,诗歌所表达的似乎都应该是宏大的命题。对于诗歌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个难题。然而,再明亮光鲜的生命相对于漫长的人类史和浩瀚的宇宙而言,也只是一个瞬间,广大的诗歌初学者正是从生活(或生命)的瞬间感受中获得了向缪斯献祭的机缘。

诗歌创作,道阻且长。虽然已是花甲之年,我仍是学诗路上的新人,十多年来,一直徘徊在神圣的诗歌殿堂之门,创作也呈现出踯躅不前的状态。曾经拿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向当代诗人们求教,或曰“缺少阅读惊喜”,或曰“意象沉淀不够”,皆一语中的。侥幸也受到一些语言和思想性方面的肯定。如果说语言锤炼有所进步的话,大概率应该归功于字圣故里许慎文化的浸润;如果说思想性有所拓展的话,那也是得益于职业和生活经历的“酿造”。但是,这无疑给了我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勇气。

回首这些年,我大量的诗作都来自于片刻的冷暖所产生的瞬间灵感。在冗长的日子里,片刻的冷暖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不经意的,但总有一些片刻让我感受至深、不忍忘却。也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日积月累,竟然留住了千余首习作。翻阅这些幼稚的诗作时回味那些平平淡淡的日子,那些令人欲罢不能的心灵感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知当下的满足与缺失、珍惜不可妄想的来日。这也应该是诗歌的功用之一吧。正因为此,我愿在余生里,继续做一个诚实的记录者,用愚拙之笔留住生命中片刻的冷暖。

人到中年,看人看己也会冷静一些,阅历的丰富让我不得不有一些自知之明。回头看看、想想,青春期的冲动是盲目的,就连中年之后的许多经验也是虚伪的,总是逃不出沽名钓誉的诱惑。衣食无忧、得过且过的日子何来对生命的真切感知?离开了真诚,所有文字都是没有价值的。我粗浅地体会到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恼。也曾经有同事、友人鼓励我把诗文整理成册,付梓出版,我一直诚惶诚恐,未敢张狂。

2023年10月,漯河日报社副刊编辑陈思盈计划组织一批沙澧写手出版一套丛书,受编辑抬爱,我参与其中。家人也鼓励我把旧作挑选订正一些,给自己的花甲之季留一个纪念册。爬梳剔抉之时,我依然心怀忐忑,不敢正视夜空中缪斯的眼睛,只能期望她给予我宽容和激励了。

献上这本集子,给诗友树标靶,给自己立警策,也祝愿以贾湖为美誉、以字圣为骄傲的小城有更多的人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或是站在生活的高岸上为那些文学路上辛勤跋涉的人热情欢呼。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