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进华
对于现代诗,我是个门外汉。因为个人的文学偏好,我大概已有20年没有读过现代诗了。无论纸质版书籍还是网络电子版,每每遇见现代诗,我都一翻而过,从不认真阅读。当我看到仲信先生诗集《在寂静中聆听》时,却被其凝练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空灵的意象所吸引,禁不住眼前一亮。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典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其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近日,欣闻《水韵沙澧》丛书出版发行,其中仲信先生的诗集《在寂静中聆听》“细致入微,情感动人,将过往岁月和人间烟火都写成了诗,凝化为思(周瑄璞《水韵沙澧》丛书序言)”。我在惊叹其精巧之余认真阅读,总体感知是内容深邃、意境悠远,给人以力量。
《在寂静中聆听》分“希望和痛”“烟火之间”和“庚子记忆”三个篇章,收集了作者十多年来创作的近300首诗,描绘出现代城市的生活景象和现代人的内心感受,反映了新生活,表现了新思想,体现了作者广泛的兴趣和高雅的情致。“烟火之间”中的诸多作品,体现作者扎实的文风和对生活的热爱,多视角描写出颍漯大地丰厚的历史遗迹和先祖的文化遗存,呈现了漯河的沧桑岁月和作者的乡土情结。
用艺术的眼光来看生活,生活必定是一首诗。郑板桥在画竹时曾总结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将“眼中之竹”(艺术感受)转化为“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艺术表达)。绘画既是这般,写诗也莫能外。大到国家兴亡,小至旅游、赏花、别友、思乡都能成诗。“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看古人的诗如此,读仲信的诗亦是如此。
诗人是特殊的群体,虽说人人都可以为诗人,但做到真正的诗人又何其难也!古今中外爱写诗之人,必是多愁善感的、善于捕捉的,是狂放的、细腻的……在这一点上,仲信先生正在努力做到。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曾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诗人经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诸君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此处的“剑”,是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仲信先生历经十多年“磨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本《在寂静中聆听》的出版,将有裨于沙澧大地的文化繁荣。行文至此,又似乎意犹未尽,一片诗情油然而生,便用笔者熟悉的古典诗连缀四韵,算作结语:漫云冲动少年狂,灵感思维绕寸肠。句觅清新成一卷,诗吟现代寄千行。剪裁文学萌芽色,织染青春浪漫章。留取家乡泥土气,引来沙澧韵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