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21日 星期

让文明之风吹遍田野
——召陵区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纪实

■见习记者 李沛真

乡村振兴,文明乡风是保障。近年来,召陵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文明乡风建设,创新探索“三结合”“三坚持”“三保障”举措,让文明之风吹遍田野。

“三结合”绘就文明乡风幸福景

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吊瓜、甘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召陵镇白庄村整合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烟薯1000亩;召陵镇大徐村发展大棚西瓜2600亩,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大棚西瓜2000多亩。以中草药种植基地、中原农耕文化展示馆、漯河农机文化展示馆、正大农业现代服务中心展厅为依托,开展研学活动。青年镇大力发展文旅文创产业,以王拱璧纪念馆为核心,打造乡村教育文化传承基地;依托“三河四沟”自然水系,开发骑行、游船、垂钓、露营等休闲活动;引导河李村、河崔村打造“一户一故事”主题民宿。

文明乡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深化“四小园”建设,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目前,全区共清理垃圾死角3400多处,拆除私搭乱建建筑物1100多处、残垣断壁650多处,整治“空心院”610个,治理荒沟荒片730处、坑塘620多个。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召陵区创建美丽小镇4个,其中省级2个(万金镇、青年镇),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13个,打造美丽宜居村41个,打造幸福生态旅游线路2条、示范线路8条。

文明乡风建设与城乡融合建设相结合。打通一批“断头路”,新建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等,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普惠托育体系建设,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强化民生兜底保障。

“三坚持”搭好文明乡风建设平台

坚持宣传教育强引领。运用村广播、微信群等,宣传移风易俗相关知识。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文艺作品展12场,集中宣讲31场,发放移风易俗宣传资料6000余份,受益群众1万余人。

坚持婚俗改革树新风。联合民政部门举办集体婚礼,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争做文明新风的主动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在各镇(街道)成立公益红娘团队,设立情感联络站,为青年搭建好婚恋交友平台。天桥街街道漓江路社区“小杰约媒”累计为200余名青年建立专属缘分档案。截至目前,已经有20对年轻人成功牵手。

坚持民生实事见实效。开展孝老爱亲活动,举办饺子宴、百家宴,为高龄老人发放补贴,帮行动不便老人做家务、洗脚、修剪指甲等。依托村幸福院,设立老年爱心助餐点3处。整改升级农村公厕二十余处。投入800余万元对1800米供水主管网和近50条小巷的2000多米供水次管道重新铺设,实现供水直接入户。

“三保障”构建文明乡风建设工作机制

落实责任保障。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复查申报的前置条件,并纳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内容,列为党员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落实组织保障。成立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等10家单位参与议事制度,合力解决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宣传保障。在微信公众号等设立《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专栏,发送“厚养薄葬是真孝、移风易俗惠民生”“举债攀比不如携手创业、生前尽孝胜过逝后铺张”等主题宣传2万余条。印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倡议书3万余份,设置户外公益广告130余处。以微宣讲等形式,宣传孝老爱亲等典型11人,形成人人崇尚道德,抵制低俗,移风易俗,践行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