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特异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归为中医的“痹症”“历节病”“白虎历节病”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密切相关。
找准病因
1.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侵袭关节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湿热浊毒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关键因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燥热之品,例如酒、牛羊肉及海鲜等,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久而化热,湿热浊毒流注于关节。
3.痰瘀痹阻。久病不愈,痰湿与血瘀互结,沉积于关节筋骨,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
4.脾肾亏虚。脾虚水湿不化,肾虚则排泄无力,导致痰湿浊毒堆积于关节。
治疗方法
中医根据症状可将痛风分为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
1.湿热痹阻(急性期)。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突发红肿热痛、拒按、活动受限,伴发热、口渴、小便黄。
病机:湿热浊毒瘀滞经络。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散合止痛汤加减。
2.寒湿痹阻(急性期)。临床症状:局部关节不红不热,或轻度肿胀,遇寒加重,得热痛减,伴关节沉重酸困,如裹重物、全身乏力。
病机:寒湿邪易伤阳气,阻滞气血。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3.脾虚阻滞(间歇期)。临床表现:局部关节酸胀沉重,按之凹陷,活动后减轻,晨起或者久坐后明显,伴面色无华、食欲减退、腹部胀满、大便溏薄。
病机:脾虚失运,水湿内停,痰浊阻滞经络。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4. 痰瘀互结(慢性期)。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局部僵硬、畸形(痛风石),肤色暗紫,乏力、腰酸。
病机: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治法:化痰祛瘀。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5.脾肾两虚证(慢性期)。临床表现:关节以隐痛、酸痛、腰膝酸软为主,伴畏寒、夜尿增多、乏力。
病机:脾肾亏虚,精血生化不足,寒湿痰瘀内生,痹阻筋骨经络。
治法:调益脾肾,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
预防与养护
1.饮食。少食海鲜、火锅、豆类等生湿助热之品,忌动物内脏,严格戒饮各类酒,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800ml至2000ml;适当进食新鲜水果,鲜榨水果除外。
2.运动起居。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适量运动,例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以流通气血。
3.情志调节。情绪郁结易致肝郁化火,加重湿热。可以常按太冲穴、行间穴、三阴交,拍打腋下疏通气血调节情志。
4.外治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或者温经散寒、健脾祛湿、益气通络之品,例如如意金黄散或者膏剂外敷消肿止痛,三棱针刺络放血、梅花针点扣结合拔罐法以泄热解毒,根据患者临床症候选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中药随症加减,煎煮熏洗患处。
5.定期复查。有痛风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尿酸监测及肝功能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郾城区中医院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