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12日 星期

声音里的乡愁


■于贵超

傍晚在户外散步的时候,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那叫声像熟悉的呼唤,一瞬间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家乡。

记忆里的家乡,淳朴、安详,像淡淡的光影交织成泛黄的老照片,又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晕染得鲜活而生动。那些声音,在耳边浅浅流动,浇灌着缱绻的乡愁。

家乡的每一个黎明,都是在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里来到的。村里的树多,鸟更多,它们在院落里、枝头上卖弄着婉转的歌喉。一只灰喜鹊栖在高高的杨树枝上,转颈发出“嘎——”的长鸣,呼唤远处的同伴;桐树荫里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吵成一团,仿佛在争论一个永无休止的话题,忽然又“轰”的一声,不约而同地飞到天上,翻过一道房顶不见了踪影;一只灰斑鸠落在屋脊上一动不动,如果不是偶尔耸一下脖颈,发出“咕咕”的叫声,你一定把它当成一个泥瓦雕像;布谷鸟是“农事播报员”,它的声音最有辨识度,远远听见“布谷布谷、布谷布谷”连续不断的叫声,那是在提醒人们:“各家各户,割麦种豆”,乡亲们就知道,繁忙的夏收夏种已经不远了。

另外还有很多神秘的鸟儿“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它们发出的各种各样的鸣叫声汇成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每天在小村的上空重复演奏着,像大自然酿成的甘露美酒,让人沉醉其中。

有些声音,是季节特有的装扮。风声是冬天的主角,西北风在枯枝上呼啸,连夜不停。天一大亮,推开房门,呵,好一幅静美的乡村雪景图!夏天,杨树下听风,爽朗清脆,如笑声喧哗;桐树下听雨,清晰沉闷,如鼓韵铿锵。白日里蝉声此起彼伏,编织着槐荫中的回想;夜晚屋后蛙声一片,吟唱着池塘里的思念。立秋过后,最动听的是秋虫的低吟,在屋角、在巷边、在瓜棚旁的豆秧深处,如琴瑟轻弹,似情人低语,把每一个寂寞的夜晚,都演绎得思绪绵绵,温婉感伤。

当然,更令人怀念的,还是那些沾满人间烟火气的声音。午夜里零星的犬吠,点缀在童年甜美的梦乡里;黎明前公鸡的啼鸣,唤醒喷薄而出的朝霞。“雄鸡报晓”,那时,公鸡打鸣就是我们的时刻表,但也有不靠谱的时候,多少上早学的小伙伴,被一只晕公鸡半夜叫醒,踩着星光睡眼惺忪地赶到学堂,又抱着书包在教室门口睡了半宿。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在街巷里流淌,卖豆腐的小贩拉着长声:“豆腐——噢”,曲折有韵的沙哑嗓音飘荡在氤氲的炊烟里;拉着架子车的流动商人摇着拨浪鼓,不断吆喝着“拿头发换针——”招引顾客;母亲在巷口召唤疯玩不归的孩童,那一声声乳名,裹着无尽的慈爱和牵挂,穿过厚厚的时光落在耳畔,让我顷刻间泪流满面;就连二婶因为丢鸡而夹杂着方言俚语的叫骂声,也在漫长岁月里抹去了辛辣,发酵出别样的亲切滋味。

淡淡的夜色在小院里围拢,像一个八音盒,盛满了各种声音。厨房里,炒菜时,锅铲和铁锅摩擦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母亲把烫好的猪食倒进石槽,用木棍敲打石槽,嘴里还发出“啰啰啰啰”的喊声,小猪们就“哼哼”着一哄而上抢食;喂鸡时,母亲端出半碗瘪谷撒到院子里,“咕咕咕咕”地唤着鸡群,鸡子听到后扑棱棱飞奔而回,争相啄食,还发出“咯咯咯咯”的叫声……

这些熟悉而又温暖声音,被故乡调成一支动人心弦的乐曲,飘过小院,飘过村庄,飘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牵动着我漂泊的灵魂。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