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5月19日 星期
舞狮子、跑竹马、抬花轿、打小伞、推小车……
这支民间艺术队绝活儿多

大荆庄村民间艺术队表演的《舞狮闹新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嘉明 摄


■本报记者 孙 震

2月16日,“红红火火过大年”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源汇区干河陈街道大荆庄村民间艺术队表演了《舞狮闹新春》,舞狮子、跑竹马、抬花轿、打小伞、推小车等一项项传统民间艺术集中亮相,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5月17日,在大荆庄村,83岁的村民陈青连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她看到村里的民间艺人舞狮子、跑竹马、抬花轿等表演时,便被深深吸引。尤其是舞狮子中的“狮子吃碟子”让她记忆深刻——罗汉宴请宾客,桌子上摆放八个装有点心的碟子。狮子偷吃,罗汉去护,整个表演围绕“一偷一护”展开。狮子每吃一盘点心,就地翻滚,连续数次,直到桌子上的点心全被吃完。罗汉大怒,手执禅杖训斥狮子。狮子自觉惭愧,又将点心原封不动一一吐回。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八盘点心在狮子腹中不翻不烂,原样吐回,十分精彩。表演中,狮子对罗汉撒娇、咬耳朵、啃脚,用屁股撅罗汉。罗汉则用禅杖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

1992年,陈青连加入大荆庄村民间艺术队。“因为喜欢,加上家人支持,我就加入这支队伍跟着大家练习。先是学敲鼓,也可能有这方面的天赋,只要老师教过,我都能记在脑子里,为了尽快学会鼓点,回家后拿着筷子反复练。我又学了敲锣、打铙、舞狮子等,吃了不少苦。后来,大家推举我负责这支队伍,现在年龄大了,就退居幕后做艺术指导。”陈青连说。

这支队伍为什么能深受群众喜爱,在市、区民间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奖?在陈青连看来,节目多样化、内涵丰富是主要原因。舞狮子、跑竹马、抬花轿、打小伞、推小车、二鬼绊跌等多项传统民间艺术,现在的队员依然能表演,而且像她一样能饰演全部角色的队员还有好几个。大家都在尽心尽力传承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让她很感动。这也是她30多年来坚守的动力。

“通过多年的积累、发展,舞狮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套路。”谈及大荆庄村民间艺术队表演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陈青连打开了话匣子,“舞狮子是重头戏,但练好舞狮并不容易。表演中要做很多高难度动作,如攀高、登台、空翻等。从大头罗汉到舞狮人,都要练习马步、退步、虚步、麒麟步、内摆脚、转身摆脚等,运用望、站、立、跳、钻、跃、抖、翻滚等动作才能将狮子和罗汉演活。舞狮子期间,跑竹马、抬花轿、打小伞等也轮番上场。”

“如何让传统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也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大荆庄村民间艺术队负责人、村干部娄艳艳说,“比如,推小车的表演,是众多角色围绕一个坐车的女子且舞且逗。有的间舞间唱,有的在舞与逗中不时加几句俏皮话,风趣幽默。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过去的一些表演内容已不合时宜,那我们就从网上学、请老师指导,尽可能地让表演的情节和舞蹈动作都与现实生活接轨。”

还有抬花轿,大荆庄村民间艺术队请来专业舞蹈老师,对服装、颠轿风格还有一些演出动作都进行了改进。

“队员们都很努力,平时大家忙于工作,等到腊月中旬,大家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村广场排练,从不间断。上场演出的有近50人,平时训练的有近70人,人员储备比较足。像队员龚玉霞一人还可胜任多个角色。”娄艳艳说,街道和村里对民间艺术队也给予了大量支持,添置了很多新装备。这些都为民间艺术队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