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涛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遇险即欲避,安得皆通逵。”出自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临汾李氏任运堂二首》其一。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漫漫长路,既有坦途也有险阻。如果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那就无路可走。
如何更深刻理解“长路有险夷”这句诗呢?我们不妨走进这个“险”字。《说文解字·阜部》:“险,阻,难也。从阜,佥(qiàn)声。”“险”是形声字,“阜(阝)”作形旁,表示与山地有关;“佥”作声旁,表示读音。“险”本义是险峻、阻隔,如天险、险阻。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险、阻,一事而两名,难则其义也。险言其体之峻绝,阻言其用之隔阂。”“险”和“阻”是一种事物的两种表达,说明“险”是一种艰难、磨难。王筠“体用”之辨揭示出,“险阻”既是客观存在的地势之峻,又是主观跨越的突围之志。这种辩证思维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密码,将地理屏障转化为精神阶梯,如大禹治水化淤为疏、都江堰借势利导,《孙子兵法》“险形者,我先居之”的战略思维、诸葛亮“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军事布局,处处彰显着“险中求道”“化险为机”的东方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自古就有着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品格。《山海经》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彰显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抗争哲学。这种精神基因在《周易》“困而不失其所亨”的辩证思维中得以升华,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意识中得到延续,最终熔铸成中国共产党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