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飞
惊闻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曲润海先生驾鹤西去,我不禁潸然泪下。遥想当年,我曾和先生有一面之缘,并聆听教诲,自觉受益良多。一晃数载,天各一方,再得先生信息,竟已是天人两隔,痛哉!
我有幸结识先生,缘于拙作《白发亲娘》被搬上舞台。当时,先生任文化部党组成员、艺术司司长,同时还是一位在戏剧界颇负盛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而我只是创作了几部戏剧作品的业余作者。如果不是《白发亲娘》被演出单位选中并准备参加省戏剧大赛,我怕这辈子也不会和先生产生任何交集。
那是2002年的初秋,漯河市豫剧团经近一个月的紧张排练,豫剧《白发亲娘》终于杀青。按计划,《白发亲娘》准备先在本地剧场公演两场,以征求观众意见后再继续加工、提高,然后代表漯河参加省戏剧大赛。第一场演出,市文化主管部门特意邀请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审看。演出结束座谈时,戏剧理论家荆桦、刘景亮等就作品的立意、演出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作品有望打造成精品。他们除了对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外,还建议请上一级的领导和专家就作品的进一步提高提出更多指导意见。
于是,曲润海先生和中国剧协霍大寿等几位领导、专家来漯。
在第二天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曲先生说:“想不到这一趟南下竟看到一出久违的好戏,真是不虚此行。”同时,他还肯定了作品的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作者思考的问题和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合拍。”霍大寿先生更是对该剧作出了“漯河的文艺工作者和党中央心连心”的评价。两位领导还同时向与会的当地领导建议:“地方的作者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出乎意料。戏中男一号(张三旺)要扮相有扮相、要嗓子有嗓子,更是难得。这两位就是你们这儿的‘大熊猫’,一定要好好保护。”
座谈会休息时,主办方请几位大家惠赐墨宝。也许是盛情难却的缘故,几位名家未及推辞,就被大家簇拥至案前。这时,曲先生特意把我叫到前边,执笔凝神,略做沉吟后,口吟笔落,一首五言绝句跃然纸上:“许昌知齐飞,漯河见余飞。皆操笔杆子,同绘彩霞晖。”先生竟把我和大名鼎鼎的剧作家齐飞先生相提并论,让我顿觉汗颜。然又一想,这何尝不是先生奖掖后进、激励我努力创作、进而成长为齐飞那样的大剧作家的良苦用心呢?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先生不但在戏剧创作、理论上为一代大家,而且在古诗词、书法等艺术门类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此次是我和曲润海先生的第一次见面。虽然只是匆匆一晤,先生却给我留下了墨宝,留下了对我的期冀,更留下他对戏剧创作、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让我没想到的是,事务繁忙的先生返京没多久,就发来了对《白发亲娘》具体的修改意见。同时,他还专门为作品撰写了《梳头歌》作为作品的主题歌。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主题歌在演出中并未得到展示。好在先生的墨宝一直被我挂在客厅。每凝神视之,先生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如今,先生走了,而我,只能思之、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