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确立了科举殿试制度。殿试时考生的答卷由考官先审,选出优秀的呈给皇上,皇上亲自阅卷。阅卷采用“双重定等第”法:每份卷子的等级由两个人先后审阅决定,前者评判还被封住,以防后者受其影响。
宋代对阅卷机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恢复了弥封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誊录制度。也就是说,不仅对答卷的姓名等个人信息进行弥封,还要让专门的人把答卷抄录一遍,称草卷,进一步提升科举的公正性。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欧阳修对弥封誊录制大加赞赏,说它“使主司(科举的主试官)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嘉祐二年,欧阳修任省考主考官。那一年真可谓是科举史上最辉煌的一年。388位进士中,24人在《宋史》中有传;9人官至宰相,如吕惠卿、林希、章惇等;苏轼、苏辙和曾巩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与主考官欧阳修一道留名千古;程颢、程颐兄弟开创理学先河;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浩气凛然……这些人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张榜单被赞为“千年龙虎榜”。
此外,欧阳修还很好地整肃了文风。作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非常反感当时在太学中流行的以险怪奇涩为荣的“太学体”文风。当他看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这样云山雾罩的文字,批了“秀才剌,试官刷”几个字,意思是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要刷掉,再加上“大纰缪”(指出重大的错误或明显的荒谬),命人连文带批贴出示众。很多人因此下笔少了些空虚怪诞,多了些真情务实,让当时的文坛风气为之一振。
上述革新,欧阳修功不可没。他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能容有才之人。比如他曾有感于苏轼的年轻有为,叹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句话就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出处。说起欧阳修在嘉祐二年的阅卷还有个小插曲。当年,欧阳修本想把苏轼的答卷定为榜首,但因弥封誊录制,他误以为这份答卷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这份答卷列为第二。拆开糊名后,才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