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谢晓龙
图/本报记者 焦海洋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沙澧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产业园区,运输车辆穿梭如织,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一派繁忙景象;双汇、卫龙、南街村等龙头企业产销两旺,订单纷至沓来,印证着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势头;漯河港码头货船停靠、吊机起降,昔日“水旱码头”再现繁华景象,为食品名城漯河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抢抓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大机遇,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经济运行、科技创新、内河航运、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全年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漯河港扩容提升工程正式开工,成为河南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又一里程碑;第二十二届食博会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为主题,搭建了全球贸易桥梁,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盛大开馆;“三个五百亿”创新引领型重大项目带动产业提质升级,7个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河南食品科创园蓄势跃升,中原食品实验室新实验大楼建成投用,入驻联合实验室12个、协同创新中心18个、孵化中心企业13家;七大民生项目和“小而美”惠民工程齐头并进……
食品产业领跑
科技创新赋能
7月23日,中粮面业(漯河)有限公司物流区内,载重货车川流不息,装载着优质面粉的运输车辆驶向本地食品企业,而一车车豫中南优质小麦则源源不断运入厂区。这座年加工能力90万吨的现代化工厂,已成为漯河食品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中粮面业(漯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斐斐介绍,公司生产的“香雪”“皇家粮仓”“福临门”等系列面粉,通过订单研发精准匹配本地食品企业需求,深受卫龙、宏途、宏绿、开小差等食品企业的欢迎。正是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协同,让漯河食品产业集群优势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已形成从粮食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生态链。中粮面业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产业体系高效运转的鲜活例证。
漯河是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市有7000多家食品企业,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占全省的1/4、全国的1/40,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孕育了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卫龙美味等一批知名本土企业,吸引了美国嘉吉、可口可乐、泰国正大集团等21家世界500强、32家中国500强、75家行业龙头企业扎堆集聚。
依托强大的食品工业,我市高标准建成运营了中原食品实验室,会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累计开展课题研究257项、突破关键技术32项;建设了河南食品科创园,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内核,加速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六位一体”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打造食品产业创新“发动机”;(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