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26日 星期

科技特派员巡田记


■本报记者 郭勇睿

“走,我们一块儿去地里看看。”7月23日下午3点,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市农业科学院首席植保专家,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世民连续打了两个电话,约上都是市级科技特派员的市农业科学院特色油料与大豆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志辉和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东,直奔郾城区西部几个镇的田野。

沿幸福渠西行,放眼望去,田野里绿意葱茏,但由于持续高温,有些玉米叶子已经卷曲。一路上,三名科技特派员不时停下车,随机察看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长势。“目前,玉米生长正处于关键期。浇水和不浇水,就是不一样。”看着眼前不同地块里的玉米,李世民感叹道。

“林圣,大豆该打药了。”在裴城镇南杨村一块刘林圣承包的大豆地里,李志辉看着一片片被虫啃噬的叶子对他说。

李世民蹲下身子、察看藏在叶子上的虫卵,并询问刘林圣前期虫害防治情况。得知已打三遍药没治住虫害后,李世民当即开出了“药方”。“好,我马上安排无人机打药。”刘林圣说。

三名科技特派员路过裴城镇坡刘村一块面积较大的豆田时,看到虫害比较严重,赶紧停车。“老乡,我们是市农科院的。这地是谁家的?”李志辉询问村民。得知承包此地的主人不在现场,也无法联系上他,李志辉拿出纸和笔,写下联系电话和需要购买的农药,委托村民交给承包此地的主人。

车继续前行至郾城区西大坡16万亩高标准农田区域,玉米长势喜人。承包了上千亩地的新店镇庄店村村民赵哲锋正组织人员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工作人员将农药注入无人机药箱,无人机操作员紧盯操控屏,操作植保无人机起飞。植保无人机沿着预设路线在田间匀速飞行,细密的药雾均匀洒落,为翠绿的玉米披上一层“防护衣”。李世民一边询问喷洒的是什么农药,一边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

夜幕降临,三名科技特派员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通过科技赋能秋作物田间管理,让农民多打粮、多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