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7月26日 星期

“小修小补”让城市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 张 赢

磨剪子、戗菜刀、缝衣服、配钥匙……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缝补小摊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群众对于“小修小补”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师傅,俺家的钥匙丢了一把,麻烦您再给我配一把……”7月23日,在源汇区八一路一家名叫便民服务修车配钥匙的店铺里,市民马女士找师傅配钥匙。“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赵师傅,他配钥匙又快又好。这么多年了,我们都信得过他。”马女士笑着说。

店主赵守印今年62岁,在八一路配钥匙、修理自行车已经有40多年了。1982年,赵守印在八一路的路边支起了一个小摊,一张简易木桌、几把工具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我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他会修自行车、配钥匙,我从小在旁边看,慢慢就学会了这些手艺。”赵守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守印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租下一间几平方米的小门面,不用再受风吹日晒之苦。如今,店里的货架上还摆着他用了十多年的老机器,机身虽然锈迹斑斑,但是运转正常。

赵守印干活的时候很少说话。他先拿起顾客给的钥匙,端详了一会儿,用卡尺计算出尺寸,再拿出合适的钥匙坯放在机器上。随着机器转动,不一会儿,一把新钥匙就配好了。在确认无误后,他将钥匙放心地递给了顾客。

“这台机器陪我这么多年了,舍不得换。”赵守印说,“当年跟我一起在这条街摆摊的,有修鞋的、修自行车的、修拉链的,现在要么人不在了,要么改行了。如今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一行,觉得赚不了大钱。但总有街坊来找我配钥匙,我还得接着干,这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

到他店里的顾客大多是老街坊,还有很多顾客是其他人介绍来的。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按照手机导航拐进这条老街找他配钥匙。

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街头修补的老艺人逐渐消失,但这些便民服务点却渐渐嵌入社区。

(下转02版)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