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东
“梁上君子”这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其来由与历史人物——晚年隐居郾城新店的陈寔颇有渊源。记者翻阅《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书及《郾城县志》等,采访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伟及熟悉郾城历史的有关人士,整理与陈寔有关的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陈寔,东汉名士,其学问、人品深为时人所推崇、敬慕,对后世影响巨大。史载陈寔去世时“闻者莫不痛哭失声”,奔丧者3万众,被谥为“文范先生”。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曾亲撰摹碑和庙碑。《后汉书》为陈寔立传,《资治通鉴》记载其故事。陈寔与同郡名士荀淑、韩韶、钟皓都做过县长,所至以德政称,时人谓之“颍川四长”,彪炳史册。据记载,陈蹇生于公元104年,卒于公元187年,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晚年居于郾城区新店镇台王村。今幸存残碑一段,碑文有“汉太丘长陈寔墓”字样。所以,陈寔与漯河渊源匪浅。
(一)陈寔与梁上君子
《后汉书·陈寔传》中记载陈寔晚年的一则故事。一晚,一小偷潜入陈寔家中藏于梁上。陈寔察觉后,召集子孙,严肃训诫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坏,坏习惯往往是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的,屋梁上的人就是这样。小偷大惊,从房梁上下来,跪拜在地诚恳认错。陈寔开导他说:你只是未能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这样做是因为你的贫困。于是,他让家人赠送两匹绢布给小偷。小偷非常感动,从此改邪归正。这事传扬出去后,全县四乡再也没人偷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人常以成语“陈寔遗道”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即出自此处。
新店镇台王村凌云台小学校长王素娜告诉记者,清乾隆年间,人们为纪念陈寔曾修建了“无梁亭”。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房梁。整个建筑全部采用砖瓦结构,根基坐落在平铺的大青石上,墙壁用青砖砌成,亭顶系砖砌拱形,上扣琉璃瓦。“无梁”意指窃贼无处藏身,表达出太平盛世的愿望。如今,本地陈姓人家过春节时仍用“易学源流宗华山(上联),文范德业贯颍川(下联),太丘遗风(横批)”的对联表达对陈寔的尊崇。
(二)“善则称君,过则称己”
《资治通鉴》卷五十三·汉纪四十五记载,“陈寔出于单微,为郡西门亭长。同郡钟皓以笃行称,前后九辟公府,年辈远在寔前,引与为友。”意思是陈寔出身寒微,担任郡城西门亭长一职。当时,同郡钟皓以笃行著称,前后九次被公府征召,虽辈分远在陈寔之上,但仍把陈寔视为同辈朋友。
钟皓担任郡功曹时,被司徒府征诏。辞别时,太守高伦问他:“谁可代卿者?”钟皓回答:“如果您一定要我推荐一个适当人选的话,就是西门亭长陈寔。”太守因此任陈寔为功曹。可见陈寔当时的人品、学问影响之大。
当时,中常侍侯览托高伦安插一个官吏,高伦便有意委任这个人为文字掾。文字掾是汉朝州郡职司教育的学官,主管学校和礼义教育,掌教授诸生。陈寔知道这个人并非善类,就对太守说:“这个人不可任用,太守实在不值得为此而玷污了大德。为了不违背侯常侍的托付,便由我签署委派吧。”高伦听从了他。于是,大家都责怪陈寔举用不当,但陈寔从未辩解。后来,高伦被任命为尚书,这才告知众人事情的真相,并说:“陈君真是一位‘把所有的善行都归之于君,而把所有的过错都归之于自己’的人呐。”大家知道事情缘由后对陈寔赞不绝口,都佩服他的德行。
公元152年后,陈寔做太丘县长期间,“修德清净,百姓以安。”意思是用德行教化人民,政治宽松,法令简单,百姓因此安居乐业。有一次,上级主管前来巡视,县吏害怕会有百姓上诉申冤,因此就呈请陈寔想让他下禁令。陈寔说:“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意思是诉讼为的就是求个公道,如果禁止他们上诉,还能让他们到哪里去申冤讲理呢?不应该阻止他们。上级主管听到这话之后连连赞叹:陈君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难道还会让人蒙冤受屈吗?事实上的确没有一个人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