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东
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今漯河市舞阳县北部、郾城西部)人。他冒死进谏、佯死逃生、不累亲友的故事名垂青史。宋范晔所撰《后汉书》卷五十七记载有杜根列传,道光《舞阳县志》、民国《郾城县记》均有杜根故事记载。记者日前采访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漯河古代县志颇有研究的赵永胜同志,整理出杜根的故事,以飨读者。
杜根的父亲叫杜安,字伯夷,小的时候就有志向和节气。他13岁时进入太学,号为“奇童”。京师的王公贵戚仰慕杜安的才能,纷纷给他写信希望结交。他不打开,都封在了墙里。后来,因一起案件逮捕涉案贵族时,杜安打开墙壁取出信,都完好如初,没有因此案受到牵连。在巴郡做太守,杜安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父亲的处世智慧对杜根影响很大。史载杜根性格朴实、性情急躁。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杜根被推举为孝廉,成为郎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外戚专权,和熹邓太后掌管朝政,不少名士包括杜根在内曾先后上书,让邓太后还政。杜根认为,安帝长大了,有单独处理政务的能力,应该亲政。杜根就和同一官署的郎中共同直言进谏,劝说邓太后不应该长久摄政。邓太后大怒,拿下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缣囊(白袋子)装着,在大殿上将其杖毙。
《后汉书》记载:“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行刑的人在杖责杜根时并没有用尽全力。打完后,杜根被运到城外,后来苏醒过来。邓太后派人来检查结果,杜根佯装已死。杜根诈死,一动不动躺了3天,创伤化脓,眼里生了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他才得以逃脱,逃到宜城山(今湖北西北部)一酒家做了一名酒保,隐姓埋名15年。杜根15年隐忍,只为守护一个信念:诤言可杖杀,风骨不可折。店主了解到杜根的高尚品格和贤能事迹,越发敬重优待他。
对此,谭嗣同《狱中题壁》一诗中写及“忍死须臾待杜根”,非常认可杜根的风骨和智慧,期望同道能如杜根一样坚守心中的信念,忍死等待时机,完成维新变法的大业。
后来,邓氏一族倒台,汉安帝身边的大臣说起杜根等人的忠心。汉安帝以为杜根已经死了,于是昭告天下,寻找他的子孙,录为官员。杜根刚回到老家郾城,就被朝廷征召,奉命前往公车署报到,被任命为侍御史。当初,平原郡的官员成翊世也因为劝说邓太后还政而被判罪,和杜根一起被征召回朝。成翊世被任命为尚书郎,与杜根一同被任用。
当时,有人问杜根:“您遭遇灾祸时,天下有不少名士也都和您一样坚持道义。您亲朋好友知己故交也不少,至于活得那么艰辛吗?”杜根回答:“在民间躲藏也不是与世隔绝,一旦身份暴露将会祸及亲朋好友,所以不能这么做啊!”
汉顺帝年间,杜根升任济阴太守。后来,他辞官返乡,78岁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