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笔的历史很悠久。
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称笔为秦时蒙恬所造;晋代崔豹也说:“蒙恬造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毫为柱,羊毫为被。”不过,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笔的起源远在蒙恬之前。所以崔豹的说法更可能是指蒙恬改良了笔的材质和制作方法,使笔的性能更完善。
战国时期,笔的称谓各诸侯国不一。楚国叫聿,吴国叫不律,燕国称弗,到秦始皇时才逐渐统一称为笔。秦笔多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所以“笔”字从“竹”。
到了汉代,有的笔以木为管,如1931年在西北居延地区出土的“汉居延笔”便是典型例证,那时的笔已经比较讲究了。魏晋时制笔多承汉制。
隋唐时期,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东北、江苏省溧水区之南的“宣州中山”出产的“宣笔”风行天下。在唐代,制作宣笔最有名的是陈氏、诸葛氏两家。
元代,浙江吴兴(今湖州)涌现出冯应科、陆文宝等一众制笔名家。此时湖笔凭借精良工艺与卓越品质逐渐崛起,深受文人学士与书画大师的推崇。湖笔成为贡品并受青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自来水笔的出现等因素,制笔(指毛笔)业陷入不景气的境地。
宣笔自古以紫毫见长,湖笔以羊毫为优。两种笔选料均丰富考究、制作精细,光是笔毛就不下几十种。它们各有所长,历来为文房中的珍宝,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1909年,安徽六安一品斋笔庄制作的毛笔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一等工艺品,获得金牌、银牌各一枚。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