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贯穿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气是推动人体运转的“动力源”,血是滋养全身的“营养液”,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人体的健康防线。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气血状态,普通人也可通过观察日常细节进行判断。
面部与皮肤。气血充足者面色红润有光泽,皮肤细腻有弹性;气血亏虚者则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出现色斑。例如,眼白混浊发黄、嘴唇淡白无血色、指甲脆裂易断,都是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
头发与耳朵。头发乌黑浓密反映血气充盈、干枯分叉则提示血虚。耳朵的形态与色泽同样重要。气血充足者耳朵饱满红润;若耳朵萎缩、色泽暗淡,可能暗示肾气亏虚。
手足温度。手脚冰凉是气血不足的常见信号之一。气具有温煦作用,血负责输送热量。若气血无法抵达四肢末端,便会表现为“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自汗(不活动也出汗)或盗汗(夜间睡眠中出汗)也可能与气虚导致的固摄功能下降有关。
感官功能。气血亏虚会影响感官敏锐度。持续头晕、视力模糊、耳鸣、听力下降,可能是气血无法上达头部所致;味觉减退、嗅觉不灵,则与气血濡养不足相关。
睡眠与精力。气血充足者入睡快、睡眠深,晨起精力充沛;气血亏虚者则易失眠多梦、夜尿频繁,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运动后恢复缓慢(如爬楼梯时气喘吁吁、久坐后腰酸背痛),也是气血不足的体现。
气血的盈亏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中医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饮食调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为生化之源。日常饮食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饱伤脾或过饥伤胃。多摄入健脾食物,如南瓜、山药、小米等;多吃红枣、猪肝、黑芝麻等补血食材;减少生冷、油腻等食物的摄入,以免损伤脾阳。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打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耗气。运动时间以早晨或上午为佳。此时阳气升发,更利于气血运行。
情绪管理。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气血生成。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助于气血通畅。
据《大河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