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消毒剂之一,常用于处理小伤口。然而,最近网上流传着“酒精处理伤口越疼越有效”的说法。那么,这种说法科学吗?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对伤口产生多重刺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处管理助理研究员王佳奇告诉记者,酒精作为一种传统的消毒剂,能够迅速、有效杀灭多种微生物。不过,酒精触及伤口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刺痛感并非因为消毒效果好,而是因为对伤口产生了刺激。
伤口处暴露的神经末梢对化学刺激极为敏感,而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会对其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如灼烧般的剧烈疼痛感。医用酒精的渗透压显著高于人体组织液。当医用酒精接触破损皮肤或暴露组织时,高渗透压会让细胞出现“脱水效应”,导致局部组织脱水。若伤口处于炎症状态,局部免疫细胞被激活,酒精的刺激会促进免疫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加剧红肿热痛反应。
消毒效果与痛感无关
“‘酒精处理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王佳奇解释道,酒精能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凝固,破坏其结构,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酒精的消毒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有效浓度、接触时间、微生物种类以及伤口清洁度等因素。
酒精的浓度至关重要。当浓度为70%至80%时,消毒效果最佳。因此,日常使用的医用酒精浓度为75%。过低、过高的酒精浓度均达不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使用酒精消毒时,须保证其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并保证足够的作用时间。对于皮肤消毒,通常建议作用时间是3分钟。同时,酒精消毒效果还与微生物种类有关。酒精对细菌、流感病毒等灭活效果显著,但对破伤风梭菌芽孢等细菌芽孢无效,对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肠道病毒的灭活能力也有限。
此外,伤口清洁度也会影响酒精消毒效果。如果伤口表面有大量污垢、油脂或有机物,就会形成屏障阻碍酒精与病原体接触,致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伤口破损小、出血少,宜用碘伏消毒
针对皮肤破损范围小、出血少的表浅伤口,推荐使用消毒效果良好且安全的碘伏。原因如下:其一,碘伏杀菌谱广,可杀灭细菌、真菌和部分病毒等。其二,碘伏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小,可以直接用于创面,且不会产生细胞“脱水效应”。
消毒时应先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再用清洁纱布或纸巾轻压吸干水分,或自然晾干。然后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溶液,以伤口为中心轻柔向外擦拭消毒一至两遍,消毒范围要超过伤口边缘。需要注意的是,对碘过敏者禁用碘伏消毒液。
针对皮肤破损较深的创口,应先观察伤口深度、异物残留、污染程度及出血情况。如果伤口深达皮下、可见脂肪或肌肉,不易止血,或伤口处有玻璃、铁锈等异物残留,应尽快就医。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