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9月13日,作家南飞雁怀着对故土的思念,带着文学新作《汴京听风录》回到家乡,在漯河高中北校区与全市文友进行了精彩的文学分享。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汴京听风录》是一部聚焦北宋仁宗时期政治博弈与社会万象的长篇历史小说,围绕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表面和平实则暗流涌动的外交关系展开,通过描写皇城司、在京房、刺机局、翊卫司等多个势力间的明争暗斗,构建起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情节。在汴京这座繁华都市,一场关于忠诚、背叛、权力的游戏悄然上演。作者巧妙利用每个角色背后隐藏的秘密,编织出一张张紧密相连的命运网,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每一次转折带来的冲击。
南飞雁以《一部历史谍战题材作品的诞生》为题,分享了创作《汴京听风录》的心路历程。“写这部小说,其实是儿子给我的启发。”南飞雁说,2023年,他的大儿子读高三。为了缓解儿子学习压力,他便给孩子推荐了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小说。儿子看完后问他:“爸爸,你能不能也写出这么好看的小说?”“作为一名严肃文学写作者,儿子把我问得哑口无言,不过也给了我动力,让我想写一部与过去不同的历史小说。我的第一步是在感觉中迈出的,当时并不清楚这个方向会通向哪里。”南飞雁坦言。
南飞雁说:“小说中故事发生地之所以落脚在开封,是因为我奶奶的童年、青年都在那里度过。她经常给我讲开封的故事,让我对开封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并激发了我对追踪其历史的好奇。我不止一次在开封城里城外游荡。不经意间与他人的闲聊、不期而遇的收获,都被我写进了小说。”
南飞雁说,翻阅大量北宋史料与文学作品后,他将一段精心采撷的历史反复酵化、淬炼,最终用多声部的文学合奏重新演绎。在这部小说里,他写的有历史的风、文学的风、开封的风,还有飞沙、麦浪、波纹以及风的姿态。
分享会现场,南飞雁表达了对家乡漯河的深厚感情,认为这里是其文学梦想启航的地方。1988年,他的父亲到漯河市文联工作,他便跟随父亲一同来到漯河,直至高中毕业考上大学。
“我在漯河度过了十年时光。漯河给了我最初关于城市的印记,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宝藏。我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冰蓝世界》中大部分素材和灵感来自于这里。”南飞雁说,虽然已离开漯河二十多年,但他经常回来与朋友相聚。在这里,他不仅感受到同龄人的喜怒哀乐,还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
互动环节中,一名学生问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种下文学的种子”,南飞雁答道,文学从不远离生活,而是藏在每一个细微瞬间里。只要学会细心观察日常,将这些触动心灵的瞬间留存心底,文学的种子就已埋下。
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韩文明高度评价南飞雁多年来在文学创作上的坚守与突破,称其新作《汴京听风录》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更承载着对中原文化的深情礼赞。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东回顾了南飞雁在漯河高中的求学经历,鼓励在场学生以南飞雁为榜样,积极阅读、勤于写作,争取在未来文学道路上绽放光彩。
市作家协会主席马永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剑、包广杰,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马永明及郑州市作家代表郝丽分别从历史维度、叙事手法、文化内涵等角度深度解读《汴京听风录》的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让在场听众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与精神内核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联、市教育局主办,市作家协会承办,漯河高中、市新华书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
■作家简介
南飞雁,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他出版了《省府前街》等7部长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红酒》《天蝎》等,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年度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河南省杜甫文学奖等;2024年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