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 放
“从田间地头到大街小巷,从工厂车间到沙澧河畔,从贾湖遗址博物馆到许慎文化园,从食品名城到文明城市……漯河之美,是两河交汇铺就的水韵画卷、是悠久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是食品名城蕴含的蓬勃生机、是文明城市彰显的人文情怀。”今年6月,在我市举办的“中原沃土‘食’尚漯河”摄影采风创作活动中,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靖走访企业、乡村、社区、景区等地,切身感受漯河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与乡村振兴实践,用镜头捕捉鲜活的一线故事,创作一幅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摄影作品。
李靖曾任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编辑部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现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获得全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双汇、景田、宏途现代化的智能工厂,李靖将镜头对准流水线上精准操作的机械臂、全神贯注进行作业的质检员、研发实验室正在推出的新产品。“漯河不愧是中国食品名城,食品产业的规模、增速、产值令人震撼。摄影师的镜头不仅要记录食品企业迅速发展的强劲势头,还要捕捉到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匠心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光影瞬间。”李靖说,希望通过摄影师创作的一帧帧照片,讲好漯河从中国食品名城向时尚美食之都迈进的生动故事。
在漯河市城市展示馆、贾湖遗址博物馆、许慎文化园等地,李靖仔细观察出土文物,认真聆听专家讲解,对漯河源远流长的贾湖文化、许慎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深切感受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明传承。他表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软实力。如何讲好这些历史故事,值得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他将用心打磨每一张照片,向更多受众展示中国食品名城的产业魅力与文化底蕴。
为拍摄更多乡村振兴题材,在漯期间,李靖和摄影家一起深入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点,实地了解村容村貌、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情况,并与当地干部、村民围坐交谈,倾听他们关于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的真切感受与对未来发展的期盼,深入探讨我市蓬勃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项目等,用镜头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用光影记录农民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场景、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新变化和新气象等,全面展示我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秀成绩。
采风过程中,李靖以敏锐的新闻视角、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谦逊的交流态度细致观察、频频发问、深入思考。他表示,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脚踏泥土、俯身倾听,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最生动、最感人的细节,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新闻报道,才能拍摄出打动人心的新闻照片,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漯河丰富的实践场景、干部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以及城乡面貌的显著变化为摄影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我希望更多人通过摄影师拍摄的照片,看到漯河的独特魅力。”李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