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泽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这一轮明月总是承载着中华儿女深厚的情感与记忆。在这个象征丰收与团圆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赏月、品尝月饼,还要探寻“中秋”二字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源流与历史传承。
“中”字在甲骨文中如旌旗直立,旗杆居中,原为氏族社会的徽帜。群众望见“中”而聚集,所以“中”就有了中央的意思。“中”,不仅是空间上的中央,更是秩序与向心力的象征,引申出中正、中和的哲学意涵。《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一个“中”字,体现的是古人立身处世追求平衡、执两用中的智慧。“秋”字,甲骨文如蟋蟀之形,古人闻虫鸣而知秋至;小篆字形“禾”旁缀以“火”,表示禾谷既登,焚秸肥田。许慎《说文解字》将“秋”解释为“禾谷熟也”,寓含收获与更始的双重意味。在农耕文明中,秋熟意味着一年劳作的成果,是自然循环与生命延续的确认。
“中秋”合称,指秋季之中、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此时,暑热尽退,寒暑均平。古人将这天定为中秋,既是对自然天象的精准把握,也暗合“月满人圆”的美好寓意。中秋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祭月仪式。古人以明月为神,春祭日、秋祭月,感念自然馈赠,祈求岁稔人和,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祈愿。至唐宋时期,中秋逐渐从祭祀活动演变为全民共庆的佳节,赏月、赋诗、宴饮成风。苏轼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今仍传递着人们对团圆与美好的向往。中秋节的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文明将自然节律转化为文化记忆的生动体现。
月到中秋分外明,情至深处愈思亲。月饼作为应节食品,在南宋时已颇为盛行,其圆形喻示团圆,其馅料之甜寓意生活之蜜。在物资尚不丰富的年代,一块传统的五仁月饼或豆沙月饼是孩子们日夜期盼的美味。那份等待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仪式感。犹记儿时,中秋未至,我日日盼着那一口月饼的香甜。节日当天,母亲总是坚持等到全家围坐一起,才将月饼分到我们手中。那一口甜,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亲情的凝聚。如今,月饼种类虽层出不穷,但其核心意蕴——团圆,却亘古未变。我们所珍惜的,实则是那份在特定时空下家人齐聚的温馨氛围。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万家团圆是国家安定的象征。中秋之夜,无数小家的灯火,共同绘成了国泰民安的画卷。
今夕何夕,月照千年。当我们再次仰望这轮明月时,不仅是在延续一种古老的传统,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今日,愿我们都能在中秋的月光下,找回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文明深层精神密码的领悟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