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玲
1984年国庆节,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阅兵。当时,我正上初二。村庄在薄雾中苏醒,我帮母亲烧火做饭时,“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的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全村。
当时,村里有电视的人家屈指可数。土堆叔家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成了全村的宝贝。早饭后,土堆叔把电视搬到院中的八仙桌上。不到9点,院子里就挤满了人。我和好朋友小彩、伟红挤在人群里,踮着脚尖,眼睛紧盯着电视屏幕。
当整齐的徒步方队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时,土堆婶儿指着屏幕激动地说:“你看这队伍走得跟一条线似的,多整齐。”海亮伯点头附和:“以前只能听广播,现在亲眼看到了。这比过年吃饺子还高兴。”
看着电视屏幕里的北京街道,我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我要去大城市读大学,要带父母去北京看一看。
1999年国庆节,我已大学毕业,在城里安了家。住房是先生单位分的二十平方米的小屋,虽小却很温馨。家里的矮柜上摆着21英寸的彩色电视。
当时,我离预产期还有二十天,正在家安心待产。那天阳光正好,我和先生并肩坐在沙发上,通过电视看阅兵。
当主战坦克驶过时,先生指着电视屏幕笑着说:“这坦克比以前的威风多了。”我点点头,轻抚高高隆起的肚子。小家伙儿在肚子里轻轻踢了我一下,仿佛也在为屏幕里的方阵喝彩。
听解说员说“受阅装备90%以上是新装备”,我心里暖流涌动:正是祖国越来越强,我们农村孩子才能在城里慢慢扎根。
或许是白天过于兴奋,傍晚吃饭时我突然感到一阵腹痛。先生急忙联系表姐。表姐在电话里安慰我们,并让外甥马上开面包车过来。十分钟后,外甥载我们赶往医院。
当夜,儿子顺利降生。先生看着小家伙儿打趣说:“这孩子是急着和祖国一起过生日呢。”我看着怀中安睡的小婴儿,觉得他真幸运——一出生就被爱意环绕,伴着举国欢庆的长假,即将去看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
2019年国庆节,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乘飞机转高铁赶回来,拎着哈尔滨红肠笑道:“国庆长假,我陪爸妈看大阅兵。”
我们一家三口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围在55英寸的液晶电视前。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方阵驶过时,解说员声音高昂:“射程覆盖全球,是捍卫主权的战略重器。”儿子兴奋地科普:“有了这导弹,我们国家再也不怕别国卡脖子了。”
看着儿子眼中的光芒,我忽然泪湿眼眶。我想起了1984年国庆节时乡邻挤在院子里看黑白电视的热闹,想起了1999年国庆节当夜去医院生产的情景……我陪着祖国经历了这么多变迁。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收到一个快递——已经工作的儿子在他生日到来之际送我一份礼物。那是个粉色的富光牌保温杯,杯身轻盈,杯盖却沉甸甸的。我正疑惑,儿子的消息就发了过来:“妈,这杯盖采用航天特殊材料,可以把热水快速降到能直接喝的温度。您以后喝水就方便了。”我不禁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欣喜。这些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创新技术正实实在在地提升着人民的幸福感。我不禁感叹: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今年国庆节,我们回了老家禹州,特意循着开国中将皮定均的足迹来了一趟红色之旅。生活越安定,越该理解其来之不易。
从青涩懵懂到鬓角染霜,我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一段国庆时光都烙印着时代变迁。
愿祖国越来越强盛、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美好——这是我最朴素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