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节到了,望着商铺里的各式月饼,我不禁想起家乡的风味枣糕。
所谓枣糕,就是以枣为辅料做成的面点。在我的老家,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几棵枣树。每到中秋节,绿叶掩映中的大枣就一颗颗红了。于是,枣糕便在巧妇的几番尝试中应运而生。
做枣糕得提前几天准备。新麦淘洗晾晒,磨成面粉。红透的大枣摘一荆篮,洗净备用。中秋节当天,搬出案板,将发酵好的面团用力揉搓,直至面团光滑。用刀切取适量的面块,擀成拇指厚的圆形面饼。再取少量面块,揉捏成大小不一的“绳圈儿”,两端嵌入红枣。然后随形就势,扭成动物或植物的造型,依序摁在面饼上。讲究一点儿的人家还会用板栗、花生、核桃等在面饼中间摆出不同的造型。常见的式样有“四季花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好月圆”等。取一口加足水的大锅,旺火烧开,把面饼放在箅子上,蒸50分钟。关火后再放置10分钟。至此,松软筋道、香甜可口的风味枣糕就大功告成了。
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庭院里摆上供桌。供桌中央放着枣糕,周边摆放着苹果、柿子、石榴、梨、毛豆等。女主人率领全家焚香祭月,祈求风调雨顺。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清风明月,将枣糕按人数切块。兴之所至,有的人家还会小酌数杯,边歌边饮,直至通宵。
在我的老家,中秋节又被称为“八月节”“女儿节”,有送糕的习俗。谁家的女儿出嫁,娘家要连续三年给女儿送糕,婆家要热情招待。糕是高的谐音,蕴含“高看”“高升”“高中”之意。娘家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婆家被高看、被善待,就用这种含蓄的方式提醒。
给出嫁女儿送的礼糕不同于中秋祭月时的单层枣糕。因为它代表家族的礼仪和姿态,父母往往会很重视,多请本族中面点手艺出色的女性共同完成。
礼糕呈塔状,下大上小,层与层之间错压。底层是一个厚实的圆形面饼,沿边围坐着“十二生肖”。居中空出的部分用红枣填实,以免蒸制时塌陷。顶层也是一张面饼,饰以牡丹、荷花、菊花花瓣造型。整个礼糕高约一尺,造型别致。
一般来说,前往送糕的人都要经过筛选。讲究的人家多用食盒盛放礼糕,朴素的人家则用一个纱巾兜着。婆家事先了解送糕队伍的行进路线,派人到岭上或路口去迎接,中午用大鱼大肉款待。客人临走时,婆家会把每家送来的礼糕一分为二,留下一半,让客人带走一半。
如今,乡村礼节与时俱进,一切从简。前不久,我回老家小住,发现送糕的习俗已经风光不再。现在时兴蒸枣花馒头:发好的面团用力揉光滑,切成小块,揉捏成“绳圈儿”,两头放上大枣。三个“绳圈儿”并排摆放,用筷子夹紧中间部分,便有了六瓣花的样子。枣花馒头操作简单、造型朴素,是乡亲们喜欢的中秋美食。
其实,礼糕也好,枣馍也罢,融入的都是乡亲们对劳动的敬畏、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对游子而言,中秋节的最大安慰莫过于这些美食传递的家的味道、文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