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英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每年中秋节,提起吃月饼,我都会想起幼时同村一家人借月饼串亲戚的故事,想起那个缺了一角的月饼。
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农历八月初二到十四是串亲戚的日子,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定亲的小伙儿到未婚妻家等。礼物一般是几斤月饼和几斤油馍,用一个竹篮装着。上午骑车或步行去亲戚家,中午在亲戚家吃顿午饭、唠唠家常,下午回家。那时的月饼一个半斤,用褐黄色油纸独立包装。两个月饼叠放,压上一张四方形的印有精美图案的红色或绿色包装纸,再用细绳子捆扎起来。月饼的香味透过包装纸散发出来,非常诱人。那时串亲戚还有回篮的规矩,主家会把客人所带礼物的一部分放回篮子。月饼在八月十五之前基本上是不舍得吃的,等到十五那天才吃。当时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即便如此简单的串亲戚礼物准备着也费力,因此就有了借月饼串亲戚的故事。
离我家几十米处有户人家,主人是裹着小脚的潘老太。当时她已八十多岁,比我奶奶年纪都大,但按辈分我该叫她大娘。潘老太有三个儿子,她跟着经济条件最差的小儿子生活。有一年,她的小儿媳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串亲戚。因为月饼不够,潘老太就到我家借了一斤月饼,打算亲家回篮后再还。
第二天,潘老太来还月饼,却一脸羞愧。当时的我也就四五岁,现在想起那一幕仍心酸不已。潘老太一进我家大门,就不停地自责,大意就是她的儿媳在带着两个孩子从娘家串亲戚回来的路上,五六岁的那个大孙子反复央求尝一口月饼。儿媳最终妥协了,从一个月饼上掰了一块,让两个孩子过了把瘾。潘老太在解释的过程中,腋下支着拐杖,颤抖着手,慢慢地把月饼的包装打开,露出了一个完整的月饼和一个缺了一角的月饼。不等我奶和我妈接话,潘老太就对儿媳娇惯孩子连声埋怨,对孙子贪吃美食连声责怪。尽管我奶和我妈听完事情的经过后反复表示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我还是从潘老太的神情里读到了满满的歉意。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潘老太早已作古。如今,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但每到中秋节,我就忆起此事并好奇:潘老太的孙子可记得童年因生活的贫困和自己嘴馋导致年迈的奶奶向别人低头道歉?可会虔诚地焚香祭拜,给清苦一生的奶奶供上美味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