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杰 白冰
漯河凉粉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中原地区悠久的凉粉制作传统,其发展脉络与河南饮食文化深度交融。
凉粉类食物在秦汉时期已具雏形,正式文字记载始于北宋《东京梦华录》,其中明确记录了汴京(今开封)用绿豆粉制作、需要放凉食用的凉粉。漯河作为豫中南交通枢纽,可能同期受汴京饮食文化影响。
北宋后,以豌豆、绿豆为原料的凉粉技艺在沙澧河流域传播。清康熙年间《裕州志》中记载:豫南地区豌豆凉粉“色若琥珀,口感爽滑”。漯河沿用相似工艺。
曾有咸丰帝因街头凉粉美味以黄马褂抵账的传说,侧面反映了河南凉粉当时已具广泛民间基础,漯河作为商贸重镇可能参与这一饮食风尚。
漯河部分家庭保留石磨磨浆、自然沉淀的古法,以新鲜豌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沉淀、熬煮等工序制作,形成独特筋道口感。与开封炒凉粉、灵宝一生凉粉等形成地域区分。
2015年,漯河源汇区出现专营“大刀凉粉”的店铺,采用传统切法配芝麻酱、蒜汁等调料,延续地方风味。2023年漯河美食评选中,凉皮等同类小吃入选“十大名吃”。漯河凉粉兼具南北调味特点,如加入藿香叶、荆芥等,形成酸辣爽口的沙澧风味,与当地胡辣汤、烩面等共同构成饮食文化体系。
漯河凉粉的制作技艺逐渐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民间共同保护。漯河凉粉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漯河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