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

乡村文化的生动表达
——我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主展作品透视

■本报记者 郭勇睿

9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临颍县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开幕。本届大展共展出116件作品,包括单幅38件、组照78件。其中,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白喜龙拍摄的名为《新时代新农村新社戏》单幅照片被评委会推荐为大展主展作品。

这幅照片何以成为大展主展作品?其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9月26日,记者采访了白喜龙。

“这幅照片拍摄于今年2月21日,适逢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一年一度的农历传统庙会……”白喜龙拿着画册,指着照片娓娓道来。那天下午,他带着相机和无人机来到了村里,看到整洁、漂亮的村容村貌,便产生了创作冲动。庙会戏剧演出现场,座椅摆放整齐,两侧大屏幕直播演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城市剧院。“农村传统庙会也能如此整洁有序,不正是农村新面貌的真实体现吗?”白喜龙说。他随即利用无人机从该村多个角度观察取景,回传的画面令他惊喜,最终定格成这幅作品。“这幅照片虽然拍摄于老应村,却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我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白喜龙感慨地说。

记者看到,《新时代新农村新社戏》这幅照片主题突出、时代气息浓厚,通过村民观看豫剧的场景反映了文化惠民政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把“三农”故事讲得鲜活生动、直抵人心。

“我的老家也在农村,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土坯房到两层小楼,从泥泞小路到柏油马路,农村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欣喜。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三农’题材。”谈及拍摄体会和拍摄技巧,白喜龙说,随着拍摄设备的不断更新,摄影爱好者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特别是无人机的出现和应用为摄影者提供了新视角,让照片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是,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来,摄影者除了有好的构思和选题外,还要具备熟练的设备操控技术和图像后期处理技术。

白喜龙介绍,近年来,我市许多摄影师把镜头对准沙澧热土,定格乡村振兴新景。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还是漯河的“视觉名片”,得到了本届大展评委会的肯定。我市有40多幅佳作入选本届大展“中原沃土 食尚漯河”平行展,让更多人通过照片看见了鲜活的漯河。“摄影人有责任记录时代进步和生活变化,为时代、为人民留影。”白喜龙深有感触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