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6月28日 星期

清风细雨涤心尘
——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左素莉

炎夏已至,酷热弥漫。太阳举起一团火,引燃了无数石榴果。这样的季节,很适合读《道德经》消暑。6月25日上午,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举行,市社科联主席高文献主讲,和读书会成员们分享《道德经》,一起感受《道德经》中抚慰心灵的力量,许多经典名句如清风习习、细雨纷飞,带来阵阵凉爽。世界,竟如此静谧美好。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道教的史料记载,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比孔子大20岁,他们之间曾经进行过深刻的交流,古代典籍上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很多,至少有四次,问礼的内容每次都不一样,包括礼仪、仁、乐、道等。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周王朝衰微的时候,他主张清静无为,“自化”、“自正”,反对扰民。他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已深深融入两千多年中华文明史,《道德经》的思想内涵,传达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也能提供很好的启示。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苦县即河南鹿邑),河南灵宝函谷关有太初宫和老子塑像,太初宫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陕西周至县大散关也有老子庙,洛阳老城东铜驼巷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碑。江西三清山、鹿邑太清宫、三门峡上清宫、济源王屋山下阳台宫、开封延庆观等都是与老子道教有关系的文化遗存。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1至37章是《道》经,38至81章是《德》经。高文献认为,《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一是“自然”、“无为”思想。《道德经》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的规律。《道德经》中的“无为”的概念是顺应规律的意思,而并非什么都不干。《道德经》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顺应了规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高文献认为,《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二是“虚”、“静”思想。《道德经》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万物众多,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回归到生命的根源叫做静,静就是回复到真我的生命。老子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境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他希望人们了解掌握这个规律,做到“归根”、“复命”。人只有放空了自己,才能回归本真,静下来才能固守本性。

高文献认为,《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三是“柔弱”、“不争”思想。水首先是一种柔弱之物,它不逞强,但长久的韧性却使它具有滴水穿石之效,老子由此认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贵柔论。他将坚守柔弱作为人们谋取生存的有效方式,主张柔弱处世的老子,始终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他的贵柔守弱,本质上是一种乐观、豁达而不失自信的处世理念。他认为“上善若水”,最好的处世方法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不争,故而没有失败之忧。高文献说:“老子的这一思想让我们心胸博大,为自己找个出口,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人生有多少坎坷,都会是一个幸福的人。”

高文献认为,《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四是提出了很多道德修为准则,今天的人们也应该遵循。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传播弘扬《道德经》有助于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高文献说:“品读《道德经》,能让我们的情智修养越来越高,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我市作家张德贞在谈到参加读书会、听了高文献报告的感受时说:“《道德经》给了我们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一种在喧嚣中凝神静听的能力,一种悠然自在的人生智慧。老子、孔子是两座大山、两条大河、两棵大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值得认真研究。读书最好的开始是兴趣,最好的过程是意趣,最好的收获是禅趣,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带动更多人爱读书、多读书。”

我市作者张海燕说:“读了《道德经》,听了高主席的讲授,我看淡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继而更深刻体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含义。我种的栀子花开了,十七朵,你开了我开,像是赶趟儿似的,香气袭人,我觉得真好。儿子交到学校的小盆栽碧玉也从两片叶子长到八片叶子,真好。每天早上能在沙河河堤上散步,迎来日出,看看河水,看到从春天到夏天依次盛开的花朵,真好……在这普通的日子里,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这么多美好的事物,感谢自然万物的馈赠,感恩生命中的亲人朋友,更感谢我在人世间走上这一回,看到的种种美好。”

市新华书店发行科科长寇鹏博说,读书会为爱读书的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邀请了学养深厚的老师讲述他们的读书心得,听后可谓胜读十年书,经过大家的指点,可以走很多捷径,获益匪浅。读书有百利而无一害,无论生活或工作中书籍都不可或缺,希望借助读书会这个平台,能让我们在文学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在谈到国学的复兴时,高文献说:“文化的复兴,在世界氛围内是个大趋势,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精华之一。世界所有冲突最根本是文化的冲突,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求同存异’等能够化解很多矛盾。文化多样化符合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国学复兴是历史使然,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在。中华文化曾在世界上产生了轰动效应,一定会实现复兴。我看好国学复兴,中国智慧肯定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很好的思想和文化支撑。”

高文献说:“举办读书会很有意义,体现了漯河日报社发挥文化导向功能的独到思路,体现了智慧和创意。读书会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凝聚读者,引领读书,引导人们形成读书的好习惯,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交流,共同进步,汲取营养。建议今后定期邀请学养高的人作报告,增强互动性和开放性,所有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加入,同时引导阅读美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书籍,还要策划一些活动,使读书会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相信读书会会有很好的生命力,市社科联也会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用心聆听,认真记录。                      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