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卫生健康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2月10日 星期

春季 谨防儿童急性肠套叠

■专家链接
王松阳,漯河市二院(市儿童医院)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曾在郑大进修,擅长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诊治。对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发表省级论文4篇。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发病年龄2岁以内约占85%,4个月~10个月为发病高峰期,男孩多见,且较胖的孩子发病多。肠套叠与多种因素相关,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多见于春季或秋季。

肠套叠是指近端肠段及其肠系膜套入远端肠腔,导致肠梗阻的一种婴幼儿常见急腹症。由于形成肠阻塞,肠黏膜肿胀缺血,从而出现血便。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死亡。

出现肠套叠的孩子首先表现是剧烈哭闹,会出现血便,形容为“果酱样”大便。

肠套叠很容易被误判,家长需要想到婴儿可能会患这种病,当孩子出现腹痛、呕吐的时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通俗的说,肠套叠即一部分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中,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与肠套叠宝宝的肠子结构有关,由于宝宝肠子松,回盲部游离度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容易发生逆向蠕动。2.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由于病毒感染,宝宝肠壁回盲部的淋巴结引起炎症,肠壁局部凹陷,致使肠腔狭窄,肠子从近端向远端套叠。3.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可能与辅食添加太多、太快有关,致使宝宝胃肠不耐受,导致肠蠕动增加或不规则,形成肠套叠。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小儿1岁以内,恰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

当健康婴幼儿突发间歇性哭吵,发作时面色苍白,呈异常痛苦状,拒绝吮奶,并反复呕吐,吐出物初为奶水,以后可含绿色胆汁或带臭味的粪水。然后在发病4小时~6小时后,出现血性大便。若仔细检查,往往可在上腹部摸到香肠样块物,此即为发生肠套叠的肠段。阵发性哭闹、排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触及包块是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这类患儿要高度怀疑肠套叠的可能。

那么,我们怎样预防小儿肠套叠,避免宝宝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呢?

1.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宝宝的食物应烧熟、

煮透,尽量不吃隔夜食物,冰箱中取出的食物需热透,消毒奶瓶需在沸水中煮15分钟。

2.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必须做到每次只增加一个品种,量由少到多。

3.在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腹泻)流行前,可接种疫苗,预防腹泻。

4.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避免便秘。尹红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