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3月28日 星期

戏迷与戏


■余 飞

在俺那一片儿,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某庄的闺女——说那话儿好。”意思是这样的:某村那姑娘的话只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的,或者是人家姑娘只是话听着好听,别想别的。后来这句话就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甲对乙做了某种非常慷慨的承诺,而乙又对甲的承诺不相信,就会对甲说:“你那是某庄的闺女——说那话好!”表示我不相信你说的话等等。不管怎么说,一句听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的闲话之所以流传到现在,就如一个并没有任何意义的荤故事在村人中间广泛流传,说明老百姓在想着法子创造快乐来稀释自己那永远也过不到头、苦且平淡的日子。要知道,在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极度困乏的时代,连老公鸡打架也能引来许多人围观,乡亲们的生活平淡得如天天喝的红薯糊涂,自然是需要些调料的。

其实这句话的来历和唱戏有关。

乡亲们爱看戏,过去爱看,现在仍然爱看。《郾城县志》曾记载着这样的事,说是县衙门看到这里的老百姓因为在春天挨村跑着赶会看戏,甚至连庄稼都不顾了,因此官府就发通告把所有的戏给禁了。其实这戏禁得毫无道理,要知道老百姓把庄稼看得比命还珍贵,你让他舍弃庄稼去看戏,怕是杀了他他也不会干的。官府禁戏的主要目的还是害怕那些宣扬男女自由恋爱和有悖于统治阶级封建思想的戏文在老百姓中间蔓延,而在传统的戏文中,这些恰恰是老百姓的最爱。因此,在禁戏前和禁戏后,唱戏就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行当。如果一个演员把戏唱得好,那他自然就成了众多崇拜者心中的偶像。

据说是在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某庄有戏,戏班(那时候还不叫剧团)里的头牌是王文才。王文才不但戏唱得好,扮相也好,就拥有着男男女女许多戏迷,搁到现在就是他有许多“粉丝”。那天下罢戏,因为下午没有他的戏码,所以他就卸了妆,像平常人一样来到一口胡辣汤锅前要了碗汤喝。此时刚唱罢戏,涌到汤锅前喝汤的人很多,这些人大都在这里无亲戚可串,就利用看戏这个机会奢侈一回,盛碗胡辣汤来改善一下生活,这就让汤锅前一时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几个姑娘也来喝汤,她们的到来自然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再看,都认识,村与村隔不了二里地,即便是叫不出名字也知道是哪村的。可能是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戏里没有回过神来,又或者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姑娘还记着王文才扮武生时那粉团般的扮相,以至于一个姑娘要汤的时候竟脱口说出“盛碗王文才”。正在埋头喝汤的王文才先是一愣,接着“吞儿”一声笑了的同时,说了句“说那话好”。说者和应者本都无意,却让旁边也正喝汤的众人把这件事赶了个正着。你想,这么有趣的事还能让他们感觉到那汤是什么味道?接下来是戏迷见到自己的偶像就发狂般拥上来要求签名合影?还是一个大姑娘说出这样的话又说到了人家的脸上,还让人家软软地回了一句,就在众人的哄笑中臊得捂着红了的脸跑了?结果不知道,但不重要。现在再听到这句话时,我会偶尔想到当时的场面,前者在那个时候不可能出现,而后者则应该最有可能发生。总之,人们不记结果,流传下来的就是一句俗语“某庄的闺女——说那话好”。一句俗话流传至今,一是真有可能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且故事里的人物能让乡亲们就着红薯糊涂也能吃出山珍海味的滋味,再就是一个唱戏的能以自己的“艺”让村上未出阁的大姑娘着迷到如此境地,可见乡亲们爱戏爱到了什么程度。

村人爱看戏。这与那个时代娱乐方式的单一有关,试想:一个盲人说书,就能让全村人端汤拿馍供养十天半月还不让走,遇上一年一度的会上有戏班唱上三天,那还不让村人如过年般兴奋呀。

那时候漯河还叫河上街,河上街有名的戏班是“五班”、“四街”,这两个戏班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漯河那可是名角辈出,好戏连台。且不说早期的梆子名旦靳凤枝、贾振、赵玉楼、陈铁头等,仅新中国成立前后活跃在舞台上的安金凤、刘梅英、刘法印、贾窝、梁震启等一大批老艺人也都在沙河流域红极一时。而留下一句俗话的王文才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演员中的佼佼者。

王文才, 外号“铲子客”,得到这个外号是因为他曾经以卖铲子为业。他是尉氏县洧川人,约生于清光绪年间中期,卒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原在家乡“玩会”,就是在自己村上的会上唱着玩,应该属于“票友”之类。二十岁那年,王文才到郾城县城北街赶会卖铲子,会上是“五班戏”(梆子戏班)演出。不知是看得入迷,还是兴之所至,总之他毫不犹豫就抛弃了“铲子”,一头钻进了戏班,并拜师该班“二衣箱”——专攻须生的李师傅。

王文才虽非科班出身,但他天资聪颖,并热心求教,而且是一学就会。他嗓音圆润坚实,扮相干净,风度洒脱,做戏准确大方,很快成了“五班戏”的主演。再加上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得同行尊重,久而久之,就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担任戏班的掌班,直到去世,从未离开“五班戏”。王文才拿手的戏有《跑汴京》、《对绣鞋》、《乾坤镜》、《地塘板》、《斩白世奇》等,在这些戏中他专工须生,是绝对的主角。王文才演戏,出场一腔就能“捆住”观众,人称他“一腔定干戈”。戏班无论在哪演戏,王文才不演出,主家不付戏价。他演戏善抓“火候”,如演《铡国舅》,戏唱到热闹之处,他用“搬板凳”唱法,节奏由慢到快,越赶越紧,吐字铿锵有力,最后身子稍向后撒,长身提神,用一个漂亮拖腔,台下必报以满场喝彩。

王文才虽然是做小生意出身,但自从艺之后就自尊自重,毫无下九流之自卑感。每逢赶场,总是长袍短褂、戴礼帽、黑鞋白袜子、骑黑毛驴、驴脖铜铃叮当作响,使地痞土豪也望而生畏。戏唱得好,扮相更好,再加上人正派,这就让很多人看王文才的戏入了迷,以至于会让大姑娘买饭时竟会说出“盛碗王文才”的笑话流传至今,实乃为一段佳话也。

类似这样的佳话当然还有,只不过王文才是以这样的方式给村人留下了记忆,而村人则是在口口相传这样的俗话的同时,也记下了他们心目中的戏和唱戏的人,可见戏在他们中间扎根之深了。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